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实求知: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式,从实求知是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坚持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要求民族教育田野研究从民族教育实际出发收集研究资料。从实求知的研究原则不排除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理论指导。从实求知的原则要求民族教育田野研究以求知、求是为根本目的,走出认识论的相对主义泥沼,超越认识论上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在全面获得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努力进行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2.
质性研究者因研究身份公开差异而在田野研究中呈现不同的研究角色,由此也制约着质性研究者更有深度地探寻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意义。为提升教育质性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育田野研究有必要立足方法论层面,探讨“完全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运用“观察”“参与”“完全”三种质性研究方式,研究者可有效融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而深度诠释其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层面的分析发现,教育质性研究者在田野研究中可充分运用田野学校情境的独特性,设身处地实施“完全观察”与“感同身受”的参与策略,竭力成为教育田野研究期许的“完全参与观察者”。教育田野研究者不仅要具备“局内人”的“完全参与观察者”角色,也要重视强化教育田野研究者个体身份的自觉反思与重构,进而深入而系统地感知、洞察、理解学校日常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野研究方法是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发生发展的开端,并对现代科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田野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标志性方法。田野研究范式的发展为中国的科研带来了新的方式。本文对“田野研究”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田野研究方法对现代教育科研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田野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认同,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式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普遍使用。运用解释学的理解、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观点对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进一步促进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应用于教育研究时要进行教育学立场的改造与转化。这种改造与转化主要表现在田野地点选择、研究关注点、研究者的角色、研究目的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田野研究到底算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属于研究的方法论,不但在学生那里存在困惑,在研究者那里同样有着疑虑。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资料收集与分析技术,并不会对整个研究的原则思之再三,且彼此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而田野研究下辖多种研究方法,而且它强调的不仅是技术,更强调遵循整体性、长期性等研究原则,因此田野研究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人类学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的转变是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框架下完成的,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田野研究科学性的反思又体现了田野研究的基础、开始了从实证主义方法论向人文主义方法论过渡,这两次转变都表明田野研究与方法论也不可等同。要给田野研究一个合理的定位,需要打破"研究方法-方法论"的二元认识结构。田野研究属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之外的"路径范式",这一定位可以帮助教育学研究逐渐形成"范式思维",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能将田野研究太过"神化"。  相似文献   

7.
教育田野研究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情境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必然走向,情境生成也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独特视角。田野研究中的情境生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化、方法生成化以及结果认同化三个方面。从学科传统上看,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的整体主义视角,注重与当今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相契合;而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对象的生存境遇,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境生成的视角有效规避了不同学科立场"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倾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注重多学科视角的合作与融合且"以问题为中心"。对教育田野研究成果的信度评估要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情境,更多地尊重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立场、经验事实和理论解释;对其效度评估则要以真实的情境为评判标准,直面研究情境中的具体对象,为读者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情境共鸣,以达成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邱关军 《高教研究》2010,26(1):18-20,23
田野调查最早使用于人类学研究,并随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地位和价值逐渐显现。现实中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同时教育人类学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才能凸显田野调查对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应与教育实践高度相关.教师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中,要充分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教师研究的课题应该源于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0.
“田野调查”最早用于人类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地位和价值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显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在逻辑上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同时教育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田野调查”最早用于人类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地位和价值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显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在逻辑上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同时教育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教育研究》在2000—2010年间刊载论文的主题变迁态势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农村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愈提高,农村教育研究主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这主要表现在:研究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重心转向“公平而卓越”;研究维度深化发展,特别是随着调查报告和个案研究逐年增多,农村教育研究下到了“田间地头”,走向了实践的田野。但我国的农村教育研究尚存有不足,例如,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使得农村教育研究在理论反思和建构上表现乏力。而且,近年来,农村教育研究主题明显受政策指今左右. 加之缺乏比较教育研究视野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教育研究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田野研究时空是一个"场域",田野研究过程是这一场域系统运行过程,其运行效果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和研究者的同时"在场"是衡量田野研究质量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4.
西方质的教育领导研究的兴起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际范围内,教育领导研究已由过去的实证主义独尊,发展为今日的多元范式并陈。其中,质的教育领导研究已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反观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的多元范式尚未形成,对质的研究的认识还存在颇多误区。通过回顾国际上质的教育领导研究的兴起以及国内质的研究地位的分析,本文呼吁开展更多扎根田野的质的研究,为教育领导研究探索一条新的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质量,必须充实教育的“区域研究(area studies)”,区域研究的特色在于:不将区域进行分割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采用非单一的,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对象一般选择“现代”的主题,重视田野研究(利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开展教育的“区域研究”对于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田野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应用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是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与成果的丰富与发展。通过笔者所在团队所进行的"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课程开发"这一案例的田野调查发现,职业教育田野研究剖释的是职业教育的真问题,追求的是对研究对象心理状态、行为模式的理解与把握,体悟的是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特殊调试与应用限度。在归纳职业教育田野研究的"案头""调查""分析"等程序之后,对田野研究进行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推演与试炼,最终形成职业教育立场下的田野研究,即行动型田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民族教育研究中,田野考察法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青睐的一种研究方法。藉此方法,教育研究者可以以直接观察、深度访谈、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得民族教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但是,该研究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经过探讨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对该方法的基本原则遵循不够所致,据此笔者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师为了追寻教育的诗意,在课堂教学上重视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在争鸣声中成就诗意课堂;在教学研讨上看重争鸣的价值,组织诗意沙龙,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课题研究上不满现状,立足诗意田野,使研究境界不断攀升。争鸣是高品位的对话,教师只有在与专家、同侪、自身的争鸣中一路追梦,才能走在教育的诗意田野间。  相似文献   

19.
本刊综合版面向大教育、立足高品位,主要发表以本土和当代教育为主体研究对象的文章,同时兼顾研究古今中外教育的学术论文、实证报告(包括田野工作报告)等,突出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人种志能深入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推进教育研究的创新和深入发展。教育人种志基于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人种志的研究假设是开放的,研究情境是自然的,研究视角是整体的,研究时间是长期的,研究结论是深刻的。教育人种志契合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情境性、比较性和反思性,对教育研究的改进具有方法论意义。从研究过程来看,教育人种志研究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进入田野、分析田野笔记和撰写研究报告四个阶段。当然,要开展好教育人种志研究,除了注意结合教育研究中主体、方法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处理好研究的信度问题、效度问题、伦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