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祝福》的语言禁忌是很明显的现象,鲁迅甚至在文本中直接陈述:"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这里提到的死亡疾病语言禁忌,只是《祝福》诸多语言禁忌之一种。事实上,语言禁忌贯  相似文献   

2.
晓 :百义先生 ,您好 !您既是一位作家 ,又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 ,我想请您从这双重身份出发 ,为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谈谈写作与读书的关系。首先我想问的是 ,是哪一本书使你产生创作冲动的 ?能详细介绍一下那本书吗 ?你是什么时候读的 ?周 :具体是某一本书现在说不清。我想 ,一个人走上写作道路也不可能完全是受一本书的影响。小学阶段 ,我读了《烈火金刚》、《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破晓记》等书。其中《破晓记》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那一地区的革命斗争故事 ,这使我感到新奇 ,也使我对作家的神秘感多少被打破了一些。当然…  相似文献   

3.
偶然间与同学谈到《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哪篇课文好背,有的同学说,当然是短文《小石潭记》,可我对此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岳阳楼记》虽然长,四字词语很多,但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磅礴的气势,让人读着情绪十分高涨,读到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徽斯人,吾谁与归?”时,未免被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所感染,而《小石潭记》一文文风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龙潭记》是当代作家郭澄清同志八五年五月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和多卷本百万字的巨著《大刀记》是姊妹篇。 (一) 这本书题名《龙潭记》,寓意何在呢?作者在《后记》中作了交代:“‘龙’者,炎黄子孙之象征也;‘潭’,乃‘龙’之故乡者也。或者说,‘龙’,即我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永州八记》是指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历代学者对这些文章作过永州八记研究,评价甚高。本文仅从艺术贡献方面作如下探讨。一、创山水游记的独立文体山水游记是散文的—种。它根据文学创作的原则,记述作者游历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及其感受等内容。在《永州八记》问世之前,我国确有不少作者写过景色优美、文辞典雅的山水风光的文章,可是,或不独立成篇,或纯客观地静态描摹,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仍然不多,只有晋代高僧慧远所写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山诗序》才可称为山水游记的最早佳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与众道徒游石门时“历险穿崖”、饱  相似文献   

6.
<正>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林海音谈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作者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可是家里很穷,于是每天放学后就去书店偷偷地看书。讲述了窃读时复杂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读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尘封往事。那是去年的一天,我放学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昨天给我买的《窗边的小豆豆》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看。妈妈见了,对我说:"是不是想让屁股开花啊?我随时  相似文献   

7.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 :从课题看 ,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 :这是一篇游记 ,我从“记”字看出来的。生 :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 ,属于浙江省。师 :看了课题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 ,那里真有龙吗?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师 :看来 ,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亚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 ,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 ,大家愿意吗?生(齐) :愿意。师 :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 ,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 ,…  相似文献   

8.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郭秋良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问世了。这是近年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又一丰硕成果。对于康熙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出于种种禁忌,文坛上几乎无人问津。《康熙皇帝》的问世,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作者以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否定了以往在帝王题材创作上种种非科学俗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填补了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段空白。 《康熙皇帝》是作者潜心创作的多卷集巨著,现在出版的仅仅是第一卷——《宫廷除奸记》。在这一卷中,作者以康熙少年时期的活动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十七世纪后半  相似文献   

9.
《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朱建明、彭飞同志的大作《论〈琵琶记〉非高明作》,对我很有启发,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对《琵琶记》的作者以前曾有过争论,现在普遍认为是元末的高明,确实已成定论。朱、彭二同志不为定论所缚,勇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朱、彭二同志认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依据来源于徐子室、钮少雅合编的《南曲九宫正始》。但是,我仔细重阅《九宫正始》之后,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结论,相反,我认为《琵琶记》确系高明作。现将鄙见略陈于后,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和朱、彭二同志。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是继郦道元之后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山水记,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渗透着自己痛苦的感受和抑郁的感情。山水对于他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读了《小石潭记》,自然景物的离奇、清新、幽邃、澄鲜和凄清,历历在目,深感作者对事物洞察幽微,对景物刻划别具匠心。《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承接《钴鉧潭西小丘记》之后。所以文章一开头就  相似文献   

11.
阅读朱天文的著作《淡江记》,于我来说是一次比较独特的生命体验。 《淡江记》写的是作者朱天文先生就读淡江大学前后的时代风云和人世情怀。阅读过程中每一次的掀卷。朱天文先生都仿佛端坐在我的面前,虔诚正色地向我述说,眼神是清明郑重的,  相似文献   

12.
对《荷塘月色》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结构分析法,学生难免对该文缺乏深刻的认识。而采用审美阅读的方法,效果则大不相同。文学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过程。西方美学强调视觉、听觉感官的审美功效,中国美学则强调“五官整合”。用审美阅读方法阅读《荷塘月色》,就是在课文中寻找各种感官的思维。听觉。“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声”不见了;妻在屋里“哼着眠歌”。我想听孩子们的欢笑声,听不到;我不想听妻的眠歌却听得清清楚楚,难免心情苦闷。故而决定出去走走———去荷塘的原因。到荷塘之后,“我”听到两种声音:一是现实中的“树…  相似文献   

13.
程翔 《语文学习》2020,(4):48-51
<正>作为泰山人,我对《登泰山记》一文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读着"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之句,就感觉特别亲切。这大概就是一种家乡情愫吧。记得很多年前,我提出文中"最高日观峰"是不对的,泰山最高峰应是天柱峰,也就是玉皇顶。当时一位老师说:"不必苛责古人嘛。"我想也对,就没有追究下去。后来,《登泰山记》在人教版中被删掉,我也就失去教此文的机会,时间一长,我几乎要把它忘了。去年的一天,泰安市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璧。教学中,我拿这两篇文章来相互印证,加上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183;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183;黄州快哉亭赠张俚俭》,我想借此让学生来对已了解的苏轼作个小结,  相似文献   

15.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分别记叙了作者在双龙洞的洞口、外洞、内洞看到的和听到的。作者在游览了宽敞高大的外洞后,要想一览内洞双龙的龙颜时,却被一孔隙挡住去路,真乃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想要探知双龙是什么模样,必  相似文献   

16.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17.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接触他,是在很多年前的广播室里,唱片机开始旋转的瞬间,《我想我是海》缓缓流出,带着温柔的婉转无孔不入:再遇时是在校园的林荫路上,一个男生漫不经心的哼着《边走边唱》,给夏日的午后带来一丝清凉。记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师大学报》编辑部: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选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其中引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编者在“注”中称“应劭,东汉末期人,著名学者、文人”。最近,一位语文教师向我提出: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一文见于何书?想阅读全文,以便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引文的理解。于是,我查阅了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20.
买下了《塞纳书窗》的,只因为作者的名字叫来亲切——卢岚。卢岚是旅法作家,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出过短篇小说集《把水留给我》、散文集《凡尔赛的喷泉》《巴黎读书记》,翻译过法国长篇小说《故梦》《山丘之水》等, 70年代赴法深造于巴黎大学法国文学系。《塞纳书窗》是一本文学随笔集,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她的文字。书中有作者个人对法国文学的独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