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普脱口秀是在科普剧的基础上,以脱口秀的形式,把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通过故事线的方法,让观众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话题的语言类节目,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到科普教育、学习到科学知识,在互动中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互动脱口秀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科普教育的方式之一,是对现有展教服务手段的有力补充,也是科普教育和展教方式的一种创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互动脱口秀在博物馆科教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很多科普场馆都引进了3D打印机。如何依托场馆资源,开展可持续的3D打印展教活动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对3D打印的操作流程、优势及其相关的展教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解决3D打印在展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向公众普及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推动创客教育,激发公众的创新思维并提高自身的STEM素养。  相似文献   

3.
王婉旭 《大观周刊》2011,(51):243-243
“七巧科技”系列活动是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全国少工委长期组织的一项全国性青少年重点科普活动项目。它曾被评选为第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动手动脑器材。自2000年开展以来。充实了科技活动的内容,弥补科普资源的不足,极大丰富了青少年校园生活,同时如何更好地开展此项科技教育活动,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本文从”以学生为焦点,老师为核心,学校为主轴,家长为l网络”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大背景下,广西科技馆结合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等因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带动地方科技馆的建设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具有广西特点的“四位一体”科普教育模式——即是指统筹“四位”科普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能力为“一体”核心,积极组织开展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普惠率的特色科普品牌活动,辐射带动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和其它社会机构科普工作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广西特点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博物馆》2023,(S1):41-42
<正>“点燃红色薪火传承红色基因”志愿服务项目自2018年启动,是天津博物馆立足丰富的馆藏红色资源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志愿者团队以“点燃红色薪火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将志愿服务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讲述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精神,让红色文化更广泛的惠及人民群众,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续,展现天博志愿者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例,分析通过资源联动、整合、再塑是如何提升科技馆活动的品牌价值和公众吸引力,从社会化多元联动促进品牌增值、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基层科普资源配置、嵌入公众社会生活并营造科技馆文化等角度推动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提出建立联动共享资源平台的新路径,以促进科技馆活动价值延伸,形成良好的科普生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对象,调查其毕业季“阅读记忆”活动开展情况,从开展活动的图书馆数量和活动的连贯性、特色化、品牌度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建立稳定的品牌运营团队和服务体系、长期坚持大学生阅读推广、创新品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品牌活动的宣传和营销、注重成果保存和延伸校友服务等建议,以期为开展此类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馆作为新兴的科普教育模式,在增强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进程中为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生动活泼的非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馆”效应慢慢变弱,新鲜感逐渐消失,展品损坏更新维护跟不上等问题凸显。到科技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体验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如何保持人气乃至聚集更多人气,更好地利用科普资源,达到预期的科普教育效果并真正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等问题,成为科技馆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概述科技馆展品教育内涵,然后从展品、活动形式、活动辐射范围、信息化建设四个角度对如何提升科技馆展品教育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9.
王海 《传媒》2023,(13):16-17
中国青年网紧紧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和青年接受特点,坚持“灵魂姓党、基因属团、宗旨为青”,坚持“青年温度、青网态度、青春靓度”,坚持“强政治、奔一流”,努力打造“思想的视觉锤、品牌的产业锤”,以全面推动“可视化重塑”为抓手,用好新技术新手段,将创新应用促发展融于党建业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中,突击创新,持续创新,迭代创新,不断增强青少年思政引领力和青少年需求服务力,为党分忧、为国尽责。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深层发挥一直是博物馆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青少年群体必然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博物馆人意识的更新,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方面涌现出诸多有益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力欠缺、持久性不足乃至核心受众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首都博物馆打造的《读城》项目,大胆尝试以青少年为核心受众,秉承展教深度融合的服务理念,对青少年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实践创新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活动2008年9月25日,普洱市图书馆学会参加了由普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普洱市电视台、普洱日报社协办的《科普行动》第十期节目的拍摄。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让封存的知识流动起来”。以思茅区城镇劳动者、青少年、农村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科普)工作者为对象.开展科普进学校、科普进农村、科普进机关、科普进部队等活动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24,(4):6-7
<正>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会长聂辰席:“大视听”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数字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新阶段,视听行业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探索主题主线宣传新表达。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大视听”创新发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创新驱动。二是推进业态创新,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培育“大视听”产业全新业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的三大业务之一,创新宣教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是纪念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开展与纪念馆主题相关的系统宣教活动赢得市民的认可,进一步创建有纪念馆标识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推动纪念馆各项事业的正向发展,这是一个纪念馆创建文化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活动的创建与发展,并以该馆延伸服务创建特色品牌为例,论述了抗战类纪念馆如何创新服务理念与方式,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创建切合纪念馆主题文化品牌并保持持续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4.
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时代,社会和公众对于科技博物馆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怎样开发教育产品,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得到公众的认可和青睐?本文以北京科学中心“地球方圆展”及衍生教育产品为案例,探讨开发与展览同主题的科普剧、展教课程、科普图书、科普短视频等多样化教育产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家科技》创刊23年来,认真贯彻“二为”方针,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刊宗旨,常年参加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等举办的“向革命老区捐赠科普期刊活动”,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农委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送科技到农家。《农家科技》一直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办刊思路,紧跟读者需求,以狠抓编校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狠抓编校制度考核管理为保障,努力搞高办刊质量,以质量促服务、以质量求生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浙江媒体围绕“谁在传播文化、为谁传播文化、什么是传播文化的价值准则”这一核心命题,以“文化自信”构建传播新格局;以“文润浙江”推进传播新气象;以“文化之窗”打造传播新高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传播的重要源泉,使文化传播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7.
韩亮  郎筠 《图书馆界》2023,(1):31-37
新时期以推动教育公平为目的的“双减”改革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以培养阅读素养为核心,为青少年全面发展赋能。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青少年阅读进程中存在政策法规局限、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资源匮乏、服务模式滞后、评估措施粗疏等问题。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应从制度设计、专业优势、服务机制、技术创新等维度展开整体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建立更加创新、更富效能的青少年阅读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18年5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步入快车道。当下,在新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演进”中的智慧科技馆,如何以科学文化为引领、以科普联盟为纽带,将“三馆合一”的功能定位与长三角“全民科普”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萃取海派精华,重塑江南文化,共同破解当下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文化的视角,尝试关注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文化张力,科学文化对新江南文化重构的影响以及当代科普工作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阳区档案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深入打造“资政惠民、志鉴春秋”工作品牌,以载体创新和服务创新为突破口,抓好档案规范化管理,大力开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活动,不断推出创优创新工作成果,开创了城阳区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伍廉瑜  邬玲 《新闻前哨》2023,(15):46-48
主流媒体如何记录城市发展动态、传播城市治理理念、讲好城市生活故事、服务城市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重要议题。“映像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短视频发布平台,运用短视频讲好武汉故事,推荐城市形象,形成头部影响力。在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的“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推选活动中,“映像武汉”获得“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产品品牌)”。本文以“映像武汉”为案例,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机制创新、渠道创新等五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阐释短视频在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方面的“创新表现力”与“深刻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