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瓶梅》中新兴商人西门庆成为众多女性选择的对象,说明在明代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商人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成了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商品交换原则更是肆无忌惮地进入两性关系中。新兴的商人积聚钱财,更多的是用来消费享受,表现为现世的当下的享乐主义原则,尤其是对"色"和"性"的享乐。这种享乐主义原则,使人们失去对来世和神灵的敬畏之心,不再有宗教信仰,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小说以因果报应为框架,旨在通过对西门庆家族衰亡过程的描述,试图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郭丽 《四川教育》2004,(7):26-26
医生以“望、闻、问、切”四法探测病情,我也曾沿袭此法把脉自己的学生,一度屡试不爽,但如今其灵验度却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特别是考试过程的不确定性,产生了若干与考试相关的民间信仰行为,科举灵验传说即是其表现之一。以宋人洪迈《夷坚志》为中心,考察了福建科举灵验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其一为因果报应,表现在不贪钱财得报、安葬亡者得报、救人性命得报等;其二为道德教化,例如教导读书人速葬亲人、不破坏他人姻缘等。可以看出,功利性虽是与科举有关的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但相关灵验传说亦反映了民间信仰的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4.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在讲到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说:“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我认为这个概括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第一,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只能从原始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心态中去寻找。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自然界的压迫下,对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而人们对感到神秘莫测的事物必然感到恐惧和敬畏。即使在今天,那些相信迷信的人不是对“鬼神”还感到恐惧和敬畏吗?百慕大三角人称“死亡三角”、“魔鬼三角”,在它的秘密没有彻底揭开之前,人们不是也感到恐惧和敬畏吗?实际上,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这种心态,只是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的  相似文献   

5.
期待秋雨的到来已有许久。最近,天气预报也并不灵验,报道频频落空。但我期盼秋雨的信念却依旧不减,或许是一种心灵的饥渴所致,那种迫切无以言表。昨夜,独自在书房翻阅二三十年前的书刊,忽然想到逝去的光阴与往事,那种纵横交错的思绪,让我时而慨叹,时而茫然。我想:书房的世界是属于我的,我可以自由地思、自由地想——逆境、顺境,黑暗、光明……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白日的劳碌,让我  相似文献   

6.
"畏"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畏"充分体现了老子"尊道贵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内含"敬"的意蕴。因此,我们从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畏人与人畏、畏死与不畏死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角度阐述了老子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阅读或讲授到中国古代史的商代部分时,每每会遇着一个习焉不察的小问题,这就是关于商朝的国号问题.对于"商",历代以来,人们的称谓是比较混乱的.时而叫商,时而叫殷,时而又叫殷商,偶而也有叫商殷的.究应怎样称谓为是,这里做一番粗浅的考证.一、先秦人怎样看待商殷的国号?早在先秦时代,商和殷已经是混合使用,纠结不分了.在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微子》篇里,既说"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又说"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书序》也是一样,既说"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又说"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对成功有着向往之情,对成功者怀着崇拜与敬畏之情,殊不知,成功包含着痛苦、挣扎、汗水、泪水,成功意味着不断付出并承受失败,惟此才能达到繁花簇拥  相似文献   

9.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相似文献   

10.
东晋名僧慧远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话本小说《庐山远公话》即以他为主人公。做为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为哄动视听,增添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情节,更有甚者,创作者还为这位名动凡俗的高僧设计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框架。如果和慧远本人的真实经历及其果报观念联系起来,颇耐寻味,昭示了宗教与文学的纠结。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方言中存在着很多有关“糕”的语词,它们不仅反映出“糕”在人们生活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还昭示着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一种文化。“糕”可以通神灵,吃糕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对祖先的崇拜与敬畏,也表达了对后辈美好生活的祝福。  相似文献   

12.
敬畏感是一种同时具有"敬"与"畏"两个层面的道德情感表达,让人们在极限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以察觉到个人存在的不足。目前对于敬畏感的研究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等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课堂敬畏感,分析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的原因,并提出重拾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未来本应该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是,今天的情形并不完全如此。在学生眼里,未来时而是诱饵,时而又是棍棒;时而令人向往,时而又令人恐惧。为了未来,人们忘却了学生的今天。  相似文献   

14.
徐立虹 《小学生》2012,(12):38-39
课题《乡下人家》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现代社会寸土寸金,人与人的物理距离虽然更近了,但是心灵之间却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我们怀念曾经在乡下的游泳嬉戏、泥巴蚯蚓、山中探宝……当看到《乡下人家》这个课题时,觉得这"乡下人家"时而是一种背景,时而是一个场地,时而又是一大群聚在大树底下或河埠头聊天的人们……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  相似文献   

15.
敬畏之含义是不可分割的。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当代中国人应该重塑敬畏意识,尽快形成对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的敬畏之心。其形成、发展、定型和完善,需要借助于对中国传统的敬畏意识的继承,而这个继承维护的是社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9,(2):95-100
民国时期忻县曹张村圣母灵验认同是晋北地区较为典型的民俗信仰。通过探查民众对圣母崇拜的心理态势,归纳特定时空圣母灵验认同的原因既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求子欲、灵验效应的多维传播、原始思维的"互渗率"、求子安全感的缺失等人文社会因素。就其功能而言,晋北圣母灵验认同使乡民的精神得到慰藉、推动了村落文化整合,也加强了村际交往。但不可否认,圣母灵验认同本身所具有的迷信色彩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课题<乡下人家>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现代社会寸土寸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虽然近了,但是心灵之间却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我们怀念曾经在乡下的游泳嬉戏、泥巴蚯蚓、山中探宝……当看到<乡下人家>这个课题时,觉得这"乡下人家"时而是一种背景,时而是一个场地,时而又是一大群聚在大树底下或河埠头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因果报应"、道德标准、艺术表现手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反映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的文化标准。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南朝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的神秘灵验传说及有关观念如业报轮回观、世界观、时空观、净土观分别促进了小说中灵异型、因果报应型、离魂型、复活型、仙乡型等几类故事的形成。从中既可见佛教"惩恶扬善"的劝诫意味,又可见魏晋六朝之际佛、道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盛雅萍 《新读写》2014,(1):49-50
每当《大同之歌》在美丽的校园里响起,我的内心满是敬畏,满是自豪,满是振奋!由著名音乐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创者何占豪先生谱曲的校歌,时而激越高昂,时而深沉婉约,令师生们沉爱在兴奋、喜悦与沉思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