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密切关注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创伤记忆,精神分子等问题。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对《寄居者》进行分析,探索主人公在特殊时期的艰难环境中内心挣扎和人格扭曲的原因,进而分析人在不同情况下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人性复杂和挣扎。  相似文献   

2.
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骄横张狂、精明强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她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是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因嫉妒而引发的阴谋和报复事件贯穿整个小说的最深层内容。通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玛丽.卡森在她60多岁时追求心仪的拉尔夫不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复杂人格特点和动态发展,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小说《长日留痕》刻画了一位近乎"完美"却充满悲剧色彩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斯蒂文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失衡的状态,从而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深刻体现了“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时代脉搏。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罗丝玛丽、迪克、尼科尔分别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结合小说文本,详细解读三个主要人物与三重人格理论的对应关系,深刻体会菲茨杰拉德的巧妙构思,感悟《夜色温柔》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6.
《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1835—1915)极具声望的惊悚小说。这部作品结构设计精巧紧凑,情节复杂精彩。主要讲述一名年轻女子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一步步被自己的阴谋陷入绝境的故事。作者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奥德利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最终揭示了奥德利夫人悲剧性结局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有美国“爵士时代”桂冠诗人和代言人的美誉,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塑造了黛西这一女性人物形象。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剖析黛西自私、寄生性的本我以及扭曲的自我,探索其超我的反抗与逐步消退,有利于拓展黛西形象研究的新视角,进而为受众打开感知黛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驻地分署》选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该小说以婆罗洲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白人在英国远东殖民地发生的矛盾。本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来分析在沃伯顿与助手库珀的矛盾深化的过程中,沃伯顿的三重人格的转变,从而解读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指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揭示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激烈冲突与斗争,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作者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抄写员巴特尔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赫曼·梅尔维尔创作的一篇重要的发人深思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视角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阐发小说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压迫所导致的人格异常和扭曲.  相似文献   

11.
12.
倪春霞 《考试周刊》2011,(35):24-25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视角对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小说《A&P》以期对其主题有着更加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21-123
海明威的小说形式精炼简朴,但在简单的表层之下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冰山理论",该理论在他的经典短篇小说《士兵之家》中就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作品通过描写美国青年克莱勃斯退伍返乡后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战争不仅摧残了人的身体,而且还扭曲了人的心灵,最终导致人变得异化与迷惘。  相似文献   

14.
杨奥  徐莹莹 《英语广场》2020,(16):17-20
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水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心灵净化与成长的文本。本文将以《水孩子》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解读这部经典的儿童文学,具体分析汤姆从扫烟囱的小孩到水孩子再到陆地孩子的人格蜕变与净化。  相似文献   

15.
尹静 《考试周刊》2015,(1):25-26
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学领域,而且可以视作文学作品分析的切入点窥探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雪夜林边》这首精致的小诗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深陷于矛盾的沉思中,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最终主人公在矛盾中寻找到面对现实生活的动力源泉,实现人格中本我、超我与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王辛 《中文自修》2004,(9):36-37
这一期的电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电影的一头连接着个人,另一头连接着时代,虽然那段历史离开现在有些远了,但是我们常常可以通过电影“看到”过去。历史不可忘却,个人的悲喜同样让人难以释怀。下期关键字“光荣·怀缅”,参考电影《海上钢琴师》《红磨坊》《梦断花都》《天堂电影院》。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运用网络时代的语汇,演绎了一个传统的爱情悲剧。它之所以受到当代青年的拥戴,是因为它既承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具有时代的亮色,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从这三重视角解读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建造九级高台阶、获得地位和尊重是父亲大半辈子的崇高目标。透过文本,分析父亲本我对高台阶、地位的呼唤和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经过自我的努力与斗争、超我的道德化与理想化及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父亲如何一步步走向内外交困,若有所失的境地;了解父亲复杂的内心活动及心理状态变化过程,以此来进一步探究和剖析小说《台阶》中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最著名的小说,本文主要依托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女主人公简爱的心理成长因素及行为动因。  相似文献   

20.
小说《蝇王》以“孩子”作为主人公,选择“孤岛”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号,通过浪漫手法演绎“生存与拯救”的话题。“游戏”与“猎杀”成为孩子们的主要活动,通过寓言般的故事揭示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质疑,对文明的脆弱的遗憾,对人性缺陷的痛惜,为认识人的本性敲响了警钟。文章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游戏”在《蝇王》中的作用,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