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采用"多诵读—找诗眼—品诗情—明典故—悟诗境"的方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诗文一体,相映成趣。本文以《黄鹤楼送别》教学为例,拟从借文解诗明诗意、品文赏诗悟诗情、读文吟诗入诗境三个方面入手,就"文包诗"这一独特的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在"诗文对照"中走进文本内涵,诗文并重,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解读李白蜀中诗的诗境之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李白以青、白、绿为主色调的清新秀发的蜀中诗作的解读,阐发并品鉴其诗境之静美;接着从李白自身、社会地域环境、文学流变等诸多方面论及诗境之静的原因;最后在对李白蜀中诗和后期咏物写景之作的比较中更现出蜀中诗歌的诗境之静。  相似文献   

4.
“戏剧诗境”是戏剧学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戏剧诗境”是指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情境,或者说是戏剧性情境与诗境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往往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出人意外、耐人寻味,使人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更高远更深邃的灵境之中。有无戏剧诗境对于戏剧作品来说是性命攸关之事:有则可演可传,无则湮没无闻。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精心营构戏剧诗境,实现戏剧性与诗性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创造出优秀戏剧或一流戏剧;对于戏剧鉴赏者、评论者来说,重点关注戏剧诗境,着重探讨作者营构戏剧诗境的方法,有助于贴近戏剧本体、把握作品精髓。鉴于在事实层面中国戏曲可称为“剧诗”、中国话剧具有“诗化传统”、域外一流戏剧往往戏剧性很强且兼具“诗的境界”的事实,在理论层面上“戏剧诗境”对于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戏剧美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完全可以考虑将“戏剧诗境”纳入中国戏剧学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谢肇淛是晚明闽籍著名学者,晚年所著《小草斋诗话》集中表达了他的诗学思想.他诗宗盛唐,推尊性情;创作上主张不废法度,由学入悟,追求婉逸清远的诗境;大力推扬闽诗派风雅传统.其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融通特点及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株奇葩,但是古诗词含蓄蕴藉,有些诗词使用大量的典故和代语,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欣赏诗词时产生一种晦涩或雾里看花之感,终是不明诗中真谛,渐渐地就不感兴趣了。我们可以把握好感受诗境、读懂诗情、欣赏诗景、参悟诗理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渐入古典诗词的欣赏佳境。一、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相似文献   

7.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8.
从诗作主旨与诗法诗境两方面浅析王昌龄《闺怨》。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从而充分证明少妇的愁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从诗法诗境分析,依据笔者从王昌龄"诗三境说",浅谈其诗论主张对《闺怨》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审美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人文言小说传奇集《玄怪录》虽为小说,却具备了诗歌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诗笔、诗情、诗境三方面。其中,诗笔包括韵散结合、词采清丽,叙述婉曲、细致生动,玄虚怪异、亦真亦幻三部分,诗情包括抒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抒情情节的推进、抒情主体的诗化呈现三部分,诗境又分物境、情境、意境三部分。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片沃土.意境,是古诗词创作的核心.学习古诗,最关键的就是要入情入境,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意境中.本文针对“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这个难点话题展开讨论,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些经验做法,并列举实例进行阐述.从“了解背景,置身诗境”、“赏析词句,品味诗境”、“结合画面,展现诗境”、“音乐渲染,感受诗境”、“想象表演,领悟诗境”、“反复吟诵,体会诗境”、“媒体辅助,进入诗境”等七大方面来分析古诗词教学中意境感悟的思路和理论及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4.
对诗歌意境的欣赏和品味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小学生因为年龄、语文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理解意境上存在很大的困难。题画诗将原本独立存在的两种艺术形式——诗和画巧妙结合,诗境中有画境,画境直观再现诗境,因为有了画的具体生动呈现诗境会较为容易理解,因此题画诗特别适合小学古诗教学。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题画诗的数量相当少,且存在"留诗换画"的现象。根据以上病症及题画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应在小学语文中大量选用题画诗。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的十首《怀古》诗,实为十首咏物诗。一诗一物(或数物),各有谜底,构成双重诗境。  相似文献   

16.
用美的眼光看待诗,则会不知不觉地步入诗中画境,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诗的魅力在于文字,或哀怨、或沉吟、或高亢、或孤寂,都是诗人心中对“美”的向往.而诗境,即心境,是附着于文字之上的诗人的灵魂.即使物换星移,诗人故去了,但当时的心境却永远尘封于一池清泉、几行白鹭的画境之中,等待懂他的人来探寻.因此,解构一首诗并不难,难的是走入诗人的灵魂,感受诗境之美,领悟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8.
理解诗境和诗意的前提首先是理解诗的语言,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进入儿童的听觉,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让儿童体验诗中所蕴含和激荡的情感;而且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深入掌握诗歌之美,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诗境,这对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诗"以其独特的文学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诗"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人间世相的返照,是"心"与物的对话。本文就从诗境之营造、情趣与意象、诗无穷的言外之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诗的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诵读一些古诗名篇,依据古诗特点,将学生引入诗境,领会诗意,体验诗情,即:入境、会意、悟情,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创设情境,带入诗境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