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家民间歌谣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传统社会,它的传播主要以口头形式进行,受时空限制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媒介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电子媒介对客家民间歌谣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使其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传承的效率和质量都将产生新的飞跃。借助电子媒介进行客家民间歌谣的传播,应尊重客家民间歌谣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本土文化价值,重视客家民间歌谣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确保客家民间歌谣在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保留民间歌谣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盛产民谣、歌谣(也称顺口溜),这些民谣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当时的政治、民俗和风气变化的评价与态度。虽然民谣来自偏僻乡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而且口头表达显得粗糙肤浅,甚至有点下里巴人、俗不可耐的味道,但这种草根文学的诗性话语却十分鲜活,而且富于生命活力。民谣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中的诗学韵味,既简洁精炼,又合辙押韵;既幽默风趣,又通俗易懂,值得人文学者关注和研究。首先从歌谣的历史渊源和口耳相传、美刺批判的特点入手,进而借鉴西方"口头诗学"的角度来阐释歌谣的口头传承、采集加工以及形成的语言修辞文本的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歌谣"观风知政"、美化风俗以及干预现实的特征来展开论证,从而挖掘歌谣中的"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现实批判精神,进而阐明口头歌谣文学表达的修辞风格与口头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民间歌谣存在于土家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土家族宝贵民族文化的代表。土家族民间歌谣的研究,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间歌谣搜集整理工作而展开的,学者就土家族民间歌谣从音乐、文艺学、民俗文化、社会功能、传承与保护等多角度进行了讨论。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文学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占据主要地位,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民间歌谣在当下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关于它对民众生活文化和地方社会带来的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5.
侗锦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的不少历史传说、崇拜意识、崇尚信仰和向往等在民间都是通过口头文字、工艺美术、歌舞、祭祀等形式来表现和传承的。繁衍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之一 ,它贯穿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反映这种意识的即生殖崇拜 ,它的表现形式乃阴阳相交即雌雄 (男女 )结合。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侗锦 ,自然地把它作为表现这种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从歌谣的题材内容来看,德化民间歌谣主要可分为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世情歌谣、历史传说歌谣和儿童歌谣7类.德化民间歌谣是德化历史社会的真实写照和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其特点在.于:历史悠久,至今活跃;地方特色浓郁;文学特色鲜明.德化民间歌谣在文艺审美、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当前须认识和维护新的歌谣生态环境,使德化民间歌谣仍从艺术的沃土中不断展示生命;同时,在传承保护措施上也应当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德化民间歌谣艺术发展获得更多的助力.  相似文献   

7.
牛歌作为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创造出的口头传承文化,在水稻农业区有着广泛的流行。然而口承文化的特质决定其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牛歌在全国引发的热潮日趋呈现后劲不足之势。文章借"牛歌热"现象对我国口头传承文化的发扬和保护进行再思考,提出激发文化认同感,加快文化产业化,打破传统保护模式等建议,旨在为与牛歌艺术同样宝贵的列入或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承文化得以更深远的发扬和更科学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苗族的社会生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苗鼓习俗在苗语不同方言的存在方式以及在口头歌谣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从民族学视觉中对苗鼓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苗鼓的保护对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也称为口头文学,指各个民族所有运用口头语言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从作品的样式上来说,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歌谣等,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文坛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0.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国人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日渐予以关注。《公约》把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而易见,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五个方面都与传承人的活动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条件、传承内容和传承结果息息相关。因此,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其载体,即传承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撒拉族传说为个案,从文本历史和口头传承比较的差异性入手,认为传说的叙事暗含着有关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信息,传说叙事是社会情境在个体情境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少数族群特定的文化生态和族群生存策略的独特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人类的口头传统往往与"原始"、"野蛮"、"无文字社会"、"微型社区"等概念相联系,文字则往往与"文明"、"科学"、"发达"、"先进"等概念相联系,口头传统被文字的历史所覆盖,甚至遮蔽,似乎遗忘了人类语言的历史远远早于有文字的历史,口头传统构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座标、记忆根谱。从民俗学意义而言,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主要涵盖了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口技、相声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民间歌谣充分展示了古老羌族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具有"活文化"的价值。以羌族民间歌谣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机制,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民间歌谣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鼓励高校青年学生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通过发掘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建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观点,并依托完善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实施高校"青年保护文化遗产"计划,培养青年学生融入民族优秀文化,为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传统歌谣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上邪》为例,探讨在歌谣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快车道。在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所建构的非遗代表性名录四级保护体系中,非遗项目得到了有组织的申报、保护和传承。在二十多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保护和传承的主体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在经历了传承人保护、项目保护、非遗生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后,非遗保护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形态,而进入了文化基因的保护阶段。  相似文献   

17.
毒玫瑰,一种富有灵性的花。藏在它花瓣中的"眼睛",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变化。古时候,它是宫廷中最得宠的复仇工具,传说它吸尽二十人的鲜血,便可孕育出黑暗的果实。——题记  相似文献   

18.
"鱼尾狮"是一头由狮首鱼身组合而成的异兽,脱胎于新加坡"鱼尾狮传说",经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位主体共同参与的实体性和想象性的建构实践,以及具象化和符号化的发展历程后,现已成为新加坡的城市标识和国家意象,在强化国族身份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鱼尾狮"的成功转型是原生文化形态与现代化语境的有机对接,"鱼尾狮传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经验,是活态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不仅是多种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媒介与传承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人们多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保护与传承河南方言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不仅对河南方言的调研不够系统全面,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也相差甚远,更没有形成保护、传承河南方言的常规机制,找到具体的保护措施。因此,要保护、传承河南方言,不仅要强化方言保护意识,逐步健全保护政策,而且要对河南方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