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俗是人们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长期沿袭下来的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文化。人们对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崇拜与寄托,本文从红色的民俗起源入手,探讨了红色民俗意义的在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中的差异和在现代生活的应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庙会是融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商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它植根、传衍于民间,凝聚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周至民俗色彩浓厚的庙会文化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的延续,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基层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热贡土族地区与其他的土族分布区域相比,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在经历了多次的改朝换代和人口迁移之后,呈现出特殊的人文环境。这种特殊性尤为表现在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观念当中。他们以藏传佛教为主要的信仰对象,但在群体的信仰中又不乏历史所残留的其它的信仰遗迹。这些多样的宗教信仰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迥异的社会作用。本文试图从当地民众的个体和群体的信仰行为和民俗活动现象入手,探讨每种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在热贡土族的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南康"鲤鱼灯"是一项极富赣南客家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它融音乐舞蹈、灯光造型、剪纸刻字等为一体,包含了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传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促进客家民间工艺发展、发扬光大民间表演艺术、营造安定、祥和氛围,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是创造舞蹈的主体,因此舞蹈中固然存在着人类的生活足迹,体现着种群的宗教信仰、审美价值及习俗.民间传统舞蹈属于民俗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民俗的角度去把握民间传统舞蹈,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舞蹈,并且能从根源上把握传统舞蹈的特点,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姚彝族因支系较多,服饰各异,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彝族服饰的特殊风格。各种服饰的款式、装饰纹样和装饰品都是同他们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姻恋爱等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磊 《中学俄语》2011,(10):57-58
俄罗斯是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俄罗斯形成了特有的民俗传统。这些风俗习惯具体体现在俄罗斯人的言语、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视觉文化的维度观照宁夏的风物摄影,即通过对各类风物摄影作品的梳理,可以让人们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宁夏风物摄影的内蕴,也对研究宁夏的宗教信仰、民俗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拔烛桥缘起、制作、活动内容、表演套路进行整理。拔烛桥活动是图腾文化、宗教信仰、宗族与乡土意识文化的传承。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以及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和促进村民身心健康的社会价值。建议政府要积极加以抢救和严格保护;合理整合资源潜力,科学地对其开发利用;大力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增值。  相似文献   

11.
道教民俗具有厚重的美学意蕴,它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与娱乐之需,拓展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很多古老的艺术与文娱形式往往凭借道教民俗的持续传承,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确立自身不朽之身姿。不但如此,道教民俗还能够凭借自身强劲的宗教性内蕴,发挥情感抚慰、身心调节的功用,充当广大民众的精神安慰剂与镇静剂,并能够从实践的层面肯定和印证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道教民俗对广大民众的社会行为具有规约性作用,能够发挥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12.
南岳民间信仰以圣帝祝融信仰为代表,是一种集祖先崇拜与文化英雄崇拜于一体的民间信仰。南岳民间信仰是湖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民俗事项,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变迁是其必然趋势。具体表现在信仰对象趋向复杂化,信仰方式趋向多样化,信仰群体趋向扩大化、松散化。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采用"双名制",依附法定宗教,以寻求政府认可;利用宗教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实现大小传统的契合;利用以乡村干部、宗教人士、富人为代表的乡土权威的影响力,使民众重拾延续了几千年的信仰,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拉祜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都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以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日常习俗等为视角,来分析拉祜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观,以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探索适应于拉祜族山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夜谭随录》的作者和邦额为满族镶黄旗人,故其作品中多有满族特有的文化展现。《夜谭随录》不但语言颇具东北方言特色,其内容更有大量关于满族之宗教信仰与民间风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并渗透到了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威宁县板底村。板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特殊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信仰文化,势必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并相互调适。而基督教信仰文化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促使其自身的不断变迁。基督教信仰文化在板底村长期发展,既获取生存空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研究分析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形成、变迁、文化碰撞与调适等,才能全面了解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体系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历史上,羌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高原农牧文化的创建,都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由于历史发展、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诸多原因,人们仍有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等宗教观念的遗存,"释比("巫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者,许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是在"释比"主持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本文拟以羌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作为切入点,探索"释比"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影响;探索羌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动态保护与多种开发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豫中沟村民间信仰复苏后,形成了结构明显的圈层体系,村民通过对关帝的祭拜把集体仪式嵌入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仪式传达、规范与重申,人们感受到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并产生出新的基层权威,形成了功能强大的结构体系。家庭、村落到村落之间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网络,这种信仰体系型塑着村庄中的公共的生活空间,构造村民的本体性价值,让人们延续着生命的意义感,并整合起村落共同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汉族与维吾尔族因在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审美观念、语言文化、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数字文化观念。通过对汉维吉利、禁忌数字文化的比较,阐述了汉维吉利、禁忌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理解维吾尔族的民俗及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当代民间信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许多民俗文化现象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民间信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复兴的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个性化神灵的锐减;普世化;市场经济行为的大量渗入。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符合民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为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