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妇女慰劳总会作为战时成立的全国性妇女抗日组织,自成立后领导妇女界开展了一系列慰劳活动,尤其在抗属服务工作方面成绩显著。抗属服务工作包括节日及纪念日对抗属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慰劳、对抗属进行救济服务、筹设抗属工厂和设立抗属小本贷款处等。妇女慰劳总会的抗属服务具有积极救济与消极救济相结合、救济工作具有灵活性、慈善性的特点。妇女慰劳总会抗属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抗属解决了生活困难,减少了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军心,从而加强了抗战建国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一年的夏天,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与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共同发出倡议,组建一个"全国慰劳抗战将士总会",分赴各个战区,慰劳前线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国民革命军将士们。周恩来、郭沫若的这项建议,很快便为蒋介石和军事委员会所采纳。全国慰劳抗战将士总会分设南北两个慰劳团,而北团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的回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省份,河南回族民众积极参与抗战,保家卫国,其形式既包括国民党回族将士的正面战场作战,也包括半官方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下属的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在豫省的对敌斗争,还包括其群众协助国军作战以及由回民组建或参加的游击队武装进行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4.
一、“文协”简况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1983年成立于汉口,被看作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占线最终形成的标志。它的任务是“团结一切不愿做日本帝国主义者底奴隶的文艺作家,从文艺的道路上参加这个光荣的民族事业。”它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帮助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描写抗战现实。它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坚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1939年到1940年是它最活跃的时期,抗战胜利后,它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相似文献   

5.
一、“文协”简况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1983年成立于汉口,被看作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占线最终形成的标志。它的任务是“团结一切不愿做日本帝国主义者底奴隶的文艺作家,从文艺的道路上参加这个光荣的民族事业。”它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帮助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描写抗战现实。它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坚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1939年到1940年是它最活跃的时期。抗战胜利后,它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相似文献   

6.
王拱璧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人民教育家,进步教授、学者,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知先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写歌曲、作演讲,积极推动全国军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通过送儿女参战,写慰劳前线将士书,为军队捐送衣物等多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他领导的青年中学为中国抗战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评价为“英国的王”,文章认为老舍很好地概括了文协的活动特点。文协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组织,这一点和新中国的作家协会是根本不同的,但它起到团结的作用。文协是一面旗帜,有了这面旗帜,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成了一家人,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被纳入写作题材;在慰劳信运动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卞之琳在择取口语词、方言词和农业意象入诗的同时,依然坚守抗战前诗歌写作的“纯诗”逻辑和形式自律,为抗战诗提供另类风格;卞之琳延续1930年代“小处敏感”的诗艺,从日常生活点滴窥见西北、华北地区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五战区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序列区。1939年10月,第五战区长官部移驻鄂西北老河口市,随后以老河口市为中心,建立文化团体、创办报刊杂志、举办演出等为形式的抗日文化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了。老河口市一时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中心之一,鄂西北的抗战文化也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文化动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要事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化团体,其卓有成效的动员机制、模式和功效,都典型地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动员的特点。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协,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目标的明确性、组织的半严密性、成员的复杂性以及与生俱来的官方色彩。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的表征,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嬗变,无不与民族、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变革息息相关。文协的文化动员体现了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在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长征的过程也是党逐步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长征开始并实现了从关门主义到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再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因此,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一方面秉承“求是”的精神继续进行科学的探索,取得了累累的硕果;一方面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表现了浙大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抗战作出了应有之贡献,也极大地推动了遵义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以后任钧的诗充满了抗日激情和批判精神,表达了对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渴望,揭露了重庆大后方的政治黑幕,也彰显了其认同"国防文学"口号的立场和限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任钧在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纯朴的爱家爱乡的客家精神的导引下,爱国激情被再次点燃,创作了很多情绪激昂的颂诗,并继续延展着中国诗歌会的诗魂。任钧的诗作也存在"以力伤美"等艺术缺陷,但瑕不掩瑜,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品格使其成为一个著名的用生命和血泪书写真、善、美的客籍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4.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5.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九一八”事变前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日交涉、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这些外交活动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捍卫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诡道"是《孙子兵法》的"唯一规则",这种学者们的传统认识,首先论证了孙子在《计篇》宣讲的主题,是其"兵法"的第一个重要法则,即如何估算国与国之间"兵力"的大小,从而"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进而指出的"兵者,诡道也",只不过是统一于他整个兵法之中、却与这第一法则相对应的第二个重要法则。孙子如此行文,是因为他习惯辩证地看问题,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宗教掩盖侵略本质、麻痹中国军民的阴谋,消除宗教人士在抗日救国与宗教限制之间的矛盾和困惑,对宗教和谐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必须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信教者与不信教者有共同的政治基础,革命精神与佛的精神有相通之处。从而促进了宗教与社会之间、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宗教之间的和谐,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叶剑英的宗教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周作人附逆之后对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作人一向的上海厌恶症与他在此时上海文学界中所获得的尊崇地位形成奇妙反差。周作人与《古今》、《风雨谈》等期刊之间的互动表明了他的潜在心理:在畏惧民族道德审判的精神状态中用高雅装点自己,寻找同路人以排遣罪恶感与寂寞感。就文学创作实绩而言,周作人与周黎庵、文载道等上海青年文人的文学交谊不仅让《古今》变成了周氏散文大本营,还促成了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