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政府改变引进他国技术的做法,把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为立国基础,转“收割型”为“播种型”.现在,当年播下的种子已破土发芽.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这和日本频繁获得诺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日裔美籍)三名日本科学家.从1949年京都大学的汤川秀树拿到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已高达22人.其中获物理学奖10名,化学奖7名,生理学或医学奖2名,文学奖2名,和平奖1名.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回放2014年诺贝尔奖已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曾经的师徒三人分享,他们揭示了大脑中内置的"GPS系统";两位日本科学家和一位美籍日裔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他们关于蓝光LED的发明受到了表彰;化学奖则由美国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收入囊中,他们打破了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极限,使光学显微步入纳米时代。  相似文献   

3.
徐晶晶 《上海教育》2009,(14):40-41
有消息说,2008年诺贝尔奖最大的收获者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因为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小林诚,以及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名古屋大学校友。都曾在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再加上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名古屋大学教授野依良治,名古屋大学已经成就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一所大学是如何成为研究人才培养沃土的?带着问题,记者来到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采访了名古屋大学副校长渡边芳人教授。  相似文献   

4.
《出国与就业》2009,(12):50-51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囤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10月4日至6日,202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先后公布,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和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美国生理学家戴维·朱利叶斯和雅顿·帕塔普蒂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德国科学家本亚明·利斯特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他们是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呢?他们的发现有哪些神奇之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相似文献   

6.
2008年,日本科学家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4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至今,日本有16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3人,物理学奖7名,化学奖5名,医学奖1名,而且多数为日本国内科学家。韩国很重视科技教育,但至今除了前总统金大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外,再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项。对此,韩国的教授们自嘲为“13:0”(日本有13人获科学奖,而韩国是0)现象。  相似文献   

7.
许多多 《小学时代》2015,(Z1):16-17
考考你: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谁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小学时代·奥妙》的微信可重点推送过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哦!(什么?没看到?快快关注微信号xxsdam。)想到了吗?答案就是: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还有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这三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在LED的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如果说白炽灯照亮了20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被LED灯照亮的。"LED到底是什么?它有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8.
顾骏 《上海教育》2014,(30):51-51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来了又过去了,国人翘首以望,却再次落空,虽有四位华裔科学家被提名候选,其中两位还有内地教育背景,但最终还是与奖项擦肩而过,反倒是日裔科学家三人上榜。如此结果让不少中国人喟然长叹。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自1957年在斯德哥尔摩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就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那年他刚刚35岁。更让人兴奋的是,1971年,杨教授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第一个回来访问新中国,从而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20多年的科学大门。  相似文献   

10.
北美崔哥 《留学生》2014,(19):29-29
正中村修二,这个新鲜出炉的诺贝尔奖得主有意思,其实他已经是美国国籍了,只能算是日裔美籍人士。借着获奖的时机,他又一次狠批日本和日本企业。直称他的原动力是"愤怒",俨然"愤怒成就诺贝尔奖"。他说:"日本有很多很好的发明,但是不容易做到国际化,无法把发明创造按照世界标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联合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写道:"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更明亮更长寿更环保从掌握火开始,人类就一直在寻找和黑夜做斗争的方式。继油灯、白炽灯、荧光灯等技术之后,人类在20世纪发现了"电致发光"现象,从而诞生了新的光源——LED,一种发光二极管。  相似文献   

12.
创造发明需要一颗好奇的心,更需要敢异想天开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 为什么蓝色如此特别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两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蓝色LED方面的成就而共同获此殊荣的.LED即发光二极管,简单地说,LED就是在激活时能发光的半导体.不同化学物质让不同的LED有各自的颜色.LED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那时起,科学家研制出了能发射从红外光到绿光的各种光线的LED,但始终鼓捣不出蓝光.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军为首的占领军在给日本带来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的同时,也与数万名日本女性喜结连理,"日裔战争新娘"群体由此生成。占领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日裔战争新娘无法随夫赴美。随着《战争新娘法修正案》《第717条公共法》和《麦卡伦-沃尔特法案》的颁布和实施,日裔战争新娘最终实现了与美国丈夫及其家庭团聚的梦想。日裔战争新娘在美国的自卑与孤独,调整和适应,一方面表明了战后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严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日裔战争新娘积极融入美国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4.
正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式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日本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本质在于国立大学系统形成了高层次创新能力,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  相似文献   

15.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9年10月7日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三人共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以表彰他们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2009,(3):76-76
据2008年9月15日《参考消息》援引路透社华盛顿9月13日电,包括首次发现降胆固醇的斯他汀药物的日本科学家远腾明在内的五名科学家,因为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于13日获得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  相似文献   

17.
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中的明星,自问世起就引起了公众的浓厚兴趣。因为发现石墨烯,俄罗斯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于201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有科学家认为,石墨烯有望彻底变革材料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科学界,青年科学家的年龄限为45岁,而在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中,60年代出生的科学家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果斐然,逐渐引起科学界的瞩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目前中国最高层次的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首批及1995年第二批共有130位科学家人选,其中60年代出生的科学家有43人,占了总人数的33%。这1/3的科学家多为90年代初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如中科院的孙方臻、清华大学的罗毅、北京大学的刘忠范、东南大学的陆祖宏、南开大学的陈永川等。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5,(35)
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屠呦呦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青蒿素.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籍亚裔作家中的常青树,辛西娅·角畑1989年凭第一部长篇小说《漂浮的世界》声名鹊起,被评论界誉为"日裔作家中的谭恩美",一跃成为第三代美籍日裔作家的旗手。该小说以一个早熟少女的视角描写了主人公12岁至21岁之间随家人开车颠沛流离于美国大陆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旅行文学传统出发,结合文学表象挖掘其叙事主题——作为少数族裔的日裔移民虽然历经浮世之苦,但他们漂于浮世而不忧、历尽困难而不悲。在空间转换中,日裔移民实现了"光滑空间"概念下的和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