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文作品的翻译工作是我国早期了解外国思想、科技、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的有效手段,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字的运用主要是受到翻译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国研究者曾经提出了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工作中,并探求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能够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本文即是对小说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操控与翻译进行的分析,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为例,了解翻译工作和意识形态操控之间的合理性,并运用这一理论对林纾的翻译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林纾是我国的翻译奇才。由于其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清朝末年,两种激烈碰撞的社会意识形态造就了他的双重性格,同时也对他的翻译策略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笔者尝试分析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保守及革新因素与林纾的翻译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化",是林纾小说翻译方法的实质与特点。从语言层面来看,林纾的"中化"翻译可以用省文、增文与变文三种方式来概括。从文化层面看,林纾的"中化"翻译遵循着叙事为主、重视叙述的逻辑与严密性、强调意思的清晰和显豁,以及考虑中国文化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准则。"中化"的翻译方法既是林纾的翻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翻译的不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林纾是一位大家。不但译著繁富,且给清末文坛带来过生气,颇得时人推崇。“五四”运动是一个转折,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不如前期,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没有发挥较显著的作用。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其积极的因素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但同时其译作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文学环境的革新上。在评价衡量林译作品的价值时,我们必须承认林译小说恰如一扇打开的窗牖,帮助国人逐渐洞悉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堪称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6.
耿秀萍 《海外英语》2013,(5X):148-149
翻译作为突破语言障碍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质是传递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这一主旨。它是一种跨越时代,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随着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的大语境下,因翻译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交际使命,以及翻译自身所具有的明显的人文学科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翻译之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所起的作用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林纾翻译研究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他的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笔者拟用新世纪的新的翻译理念从翻译态度、归化与异化倾向以及他的译文与变体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翻译界的前驱及其译作。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翻译思想总体是进步的,其译书是为了表达其爱国思想,激发民众斗志,传播西方先进的改革思想及文学观点.其译作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其诙谐风趣的语言,使译作源于原著而优于原著,其归化译法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因而拥有大量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王鹏 《培训与研究》2010,(9):133-135
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在翻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对于他的翻译动机,仅仅从他所翻译作品的序、跋中解读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动机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所以从其内部心理及外部现实进行分析其动机会更具价值,对林纾的认识才能公允。  相似文献   

10.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张景景 《海外英语》2012,(2):212+223
随着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的视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著名翻译家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林纾翻译的影响,从而证实了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5.
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思想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翻译文本作为话语和知识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双重的权力关系:源语和译语。通过翻译活动而引进的源语新观念、新思想,既能支持译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又能削弱或破坏译语文化现行的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审查的眼光,接纳、修改或颠覆的态度对待原著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研究时必须以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某一翻译实践放到其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去看,而不是单纯地以原著文本对译著文本。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早年名声鹊起,效益奇丰。除教科书广为发行外,严复的汉译名著和林纾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后者所带来的大规模品种,在商务印书馆的产业化运作下,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十几年间,在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之外的业务撑起了半边天,为商务印书馆品牌串红起到了功不可没之效。作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最后的古文家,林纾依托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推动下,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9.
翻译目的学派,这一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功能学派,是自70年代以来在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一理论不仅吸取了传统译论中的精髓,又突破了其制约,独创的视角和方法令人赞叹,这一新的译学流派为整个翻译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杂合方法,来探讨林纾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篇,钱钟书先生首先记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训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