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策划:一个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这是近来新闻界的加’1话题之一。如果要给“新闻策划”作界定,势必先要明确“新闻”的内涵外延。尽管对“新闻”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纪,莫衷一是。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报道说”和“传播说”: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传播)。新闻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但是新闻需要报道却并不等于就是报道。两者的关系是。报道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报道产生的结果;报道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认为“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上是误把新闻报道活动与新闻信息搅在了一起。“新闻”不等干“…  相似文献   

2.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若如此说,则我们的整个新闻事业纯粹变成了执政党的工具,我们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自然也就非执政党莫属了。果真如此,则新闻法实在可以不要。因为执政党内部已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要节外生枝地搞个新闻法做甚? 或曰,我们的新闻立法是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因而权利主体自然应该是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这种说法也不无偏颇之处。什么样的新闻事业?哪一类的新闻工作者?谁才可以办新闻事业?哪些人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倘有人对此加了不适当的限定,则所谓的新闻自由的真实或公正的程度势必大大打上折扣。  相似文献   

3.
王霞 《新闻传播》2004,(6):42-42
“让副刊作品新闻化”作为口号被喊出来,是近两年的事情。与正刊一样,副刊也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副刊应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当前的新闻热点来办,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如果说,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形成报纸的高度,由此提升报纸的品位。因此,在副刊上做文章,“打新闻的第二落地点”,已成为报业同行认可的应对竞争的办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6.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02,(4)
《西安商报》6月28日在《世界杯特刊》中发布了一条消息《传言意韩之战主裁被乱枪射死》,并绘声绘色地描述该主裁判被“击中13次”、“心脏部位被射中”云云。该报编者在为这则新闻加的“编者按”中两次提到“以上报道未经证实”、“以上消息至今尚未得到官  相似文献   

8.
现在广播大多采用直播了。直播为新闻的“快”创造了条件,但“快”还不等于“新”,带“露珠”新闻须得具备两个条件,即内容新加传播快。内容不新传播再快也  相似文献   

9.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学史编号: “新闻”一词的来历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新闻信”。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  相似文献   

10.
手头有本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别开生面的新书,名曰《一句话点评框新闻》。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此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框新闻”,即报纸版面上为引起读者关注而特别为作品四周加了边框的短新闻;二是“一句话点评”,即编辑用一句话为新闻作品所写的点评。可见,无论是新闻作品本身,还是为新闻加的点评,都是以短小或曰袖珍为特点的。在人们崇尚快节奏的今天,短小的文章自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方面,然而,短小并不与优秀划等号,短而空、短而臭的文章并不比长而空、长而臭的文章好到哪里去,而只有“短小”加“精悍”的文章才是受读者…  相似文献   

11.
吕芃 《青年记者》2008,(7):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集锦类”新闻成为诸多新闻媒体扩大信息量的重要途径。翻报刊、听广播,诸如“报刊集萃”、“九州一览”、“新闻集锦”、“环球300秒”等等“集锦类”新闻栏目、节目,五花八门。“集锦类”新闻也有不少值得细加推敲和研究的地方。这里不妨列出几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惊人的变化。老百姓常用“获得第二次解放”来概括“文革”前后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写作语言随之变化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小姐”、“先生”等词,50年代中后期逐渐在内地的社会生活和新闻传媒中消失了。“文革”中,“小姐“是给封资修者专用的,在“小姐”前还常常加个“臭”;“先生”则多特指爱国民主人士,或者带有一定的讥讽意义。毛泽东在1949年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说:“……从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何时起,电视台刮起了一股“说新闻”风,播音员不再是板着面孔用特有的播音腔播新闻,而是像平常说话一样、仿佛在讲故事似的“说”新闻,还时不时在两条新闻之间加一些串词把两条新闻连起来,以增加亲切感和整体感。  相似文献   

15.
不论对于记者,还是读者,新闻要“新”,这是个共识,“新”,首要的是指新闻要有强烈的时效性,即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最直观反映新闻时效,最能证明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不仅是构成新闻的要素,更是体现新闻价值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一些新闻中,有的“时间”被人为地置后,成为新闻中可有可无的“尾巴”,有的“时间”则被淹没在一长串的人名、职务、数字等非主要新闻事实中,有的“时间”则只  相似文献   

16.
严三九 《现代传播》2001,(6):102-103
在网络化时代,电视媒介的新闻究竟应该如何运作下去,已经成为广大新闻、电视传播学者关注的热点。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应当提倡“网络化”运作模式。这里所说的电视新闻运作“网络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网络化;一是外部网络化。内部网络化主要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无纸化”运作;外部网络化则是指对外围网络系统的建立。 一、“无纸化”运作系统 1“无纸化”运作系统分析 “无纸化”系统实质就是“电脑化”,是将原来由人手操作的新闻稿件的编辑、传送、综合处理的工作流程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一方面提高稿件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加…  相似文献   

17.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趣味横生的“软新闻”,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软新闻”又称为趣味新闻。有许多“软新闻”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奇闻异事。奇闻异事成为“软新闻”的前提是必须“有趣”而且“有益”。如果只有“趣”而无“益”,则成了无聊。任何无聊的东西都是不能作为“软新闻”传播的。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有点“渣”,时政新闻有点“干”,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民生新闻的问题反映在题材选择上,时政新闻的问题体现在表现方式上。有点“渣”的民生新闻让一些电视人有点瞧不起,而有点“干”的时政新闻,则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