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红明  许建刚 《天中学刊》2007,22(1):99-101
20世纪30年代,张君劢是中间势力的代表,是中间路线的积极倡导者。1938年他系统地阐述修正的民主政治,标志着其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他提出的修正方案主要内容为:组织举国一致的政府、加强行政权力、建立文官制度、加强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张君劢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是由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张君劢是一个"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哲学家与政治家,故其政治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浓重的哲学味道。以其1920年代政治思想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军阀割据";其二,主张"理性政治",反对"武力政治";其三,主张"内的政治",反对"外的政治"。可见,从哲学性质上看,1920年代张君劢的民主政治思想,乃以理想主义为体,而以现实主义为用。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位较多地介入现实政治的思想人物,曾被称为“宪法之父”,又列名于“现代新儒家”。但是以往学术界并未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而又实事求是的研究。此文对这一状况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作了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对海峡两岸学界所提出的一些不同观点作了比较性的介绍和扼要评论,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问家和政治家。就学术方面而言,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现代新儒家《文化宣言》的发起人.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从政治方面来看,他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旧政协代表,起草过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但长期以来,由于张君劢曾支持国民党内战,被共产党宣布为最后一名战犯,人们对他学术一面,特别是1923的“人生观论战”研究较多,而对他的政治一面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在当时他的政治活动比他的学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关于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处处体现出调和的政治理念。虽然这些政制设计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致使其没有被当时的政治力量及广大国民所接受,其实际政治效果也十分有限,但这不愧为中国民主宪政之路上有益的宪政思考,其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调和理念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宪法之父”,张君劢虽一生志于民主宪政理想且为之不懈奋斗,最终却不幸走向了自由民主的对立面,这一历史悲剧无疑是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者们的缩影。究其缘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政治自由主义关系的误识、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以及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住所致。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通过分析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区别,确立了近代政党观:认为政党是"影响国家政治的团体",是实现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反对一党专政,认为两党制比多党制"稳定得多".他的政党思想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民主性因素,又包含着严重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张东荪和张君劢在少年时代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及至青年时代,他们又几乎同时留学日本,在那里他们较为系统地研习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中国国情与自由主义故乡的迥异、儒学与自由主义的严重对立,使得张东荪和张君劢不得不在儒学店堂内探索舶来品与旧学的关系,希图由此构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以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宪政观,并终其一生坚守宪政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民主宪政的追求,活跃在现实的政治舞台上。然而,传统和现代的断裂,东方和西方的冲突,寻求富强和宪政价值的背离,民主政治和民族危机的天然紧张关系等等,注定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张君劢艰难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沿着学术和政治双向路径,接续古今,融通中外,折中调和,呈现出移植-修正-回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成功抑或失败,都为近代百年宪政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和儒家文化的现实遭遇,共同催生了张君劢的儒家哲学复兴论。他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特点与价值,并从西学之弊、历史依据、现实需要、民族气节四个方面周详地论证了儒家哲学现代复兴的可能。其学术价值在于,重构具有现代气息的儒家哲学。  相似文献   

12.
"宪法之父"张君劢给予<魏玛宪法>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当时最完美的宪法.张君劢惊叹于<魏玛宪法>之制度架构,当然更触动他的是<魏玛宪法>体现出的政治精神:统一、国家观之中立性、议会政治.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已多有讨论康德、柏格森等西方哲学家对张君劢“科玄论战”的影响,而论战期间来华讲学并与张君劢有密切交往的另一位哲学家——杜里舒其影响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①本文主要探讨德国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对玄学派主将张君劢进行“科玄论战”的具体影响,以更深入剖析张君劢论战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吸取了杜里舒的“自由意志”、进化论、形而上学等思想与经历。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既是一名自发的民族主义行动者,也是一位自觉的民族主义思想者。在探求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之中,张君劢发现了民族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对之进行了积极的倡扬。除此而外,他还以民族主义为基点,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儒家思想等各种思想进行了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从而构筑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尽管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探索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但其理论体系之中也存有一定的矛盾之处。张君劢民族主义思想的这种复杂面相充分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潮冲击下中华文明的无奈与困窘。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和张东荪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二张志同道合最后却因是否参加国民党制宪国大而至绝交.其绝交原因耐人寻味,通过对二张关于对宪政含义的理解,关于三权分立与社会对抗、政党制度以及代议制度等方面主张进行比较分析,说明这些宪政上主张的差异确实是导致二张绝交的十分重要的政治思想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张君劢和张东荪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二张志同道合最后却因是否参加国民党制宪国大而至绝交。其绝交原因耐人寻味,通过对二张关于对宪政含义的理解,关于三权分立与社会对抗、政党制度以及代议制度等方面主张进行比较分析,说明这些宪政上主张的差异确实是导致二张绝交的十分重要的政治思想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本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前者属于文化观范畴,后者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然而,以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却试图通过心本论、性善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关系等维度,建构一种糅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期复兴中华民族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这不仅构成了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基本架构,亦是其鲜明的学术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从政失意的张东荪和张君劢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企图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案搬入中国,以期实现自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东荪和张君劢对于"社会主义"方案的理解则各有千秋。张君劢沿着自由宪政的思路,主张学习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强调思想自由、借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衣钵,构筑自由路径。虽然俩人在"社会主义"方案的具体设计上意见相左,但都是以自由为核心、反对阶级斗争,同属于"假社会主义"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