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它贯通全篇,在文章中起统帅作用。中心明确,是我们写任何文章都应该要做到的。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更要注意突出中心。知识点击·方法导引深思熟虑,确定中心写文章要做到心中有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应该旗帜鲜明,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每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应该一意到底。写文章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材料中找出最具时代精神、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要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  相似文献   

2.
古语道:“意在笔先。”写文章贵在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立,就是确定;意,就是中心思想。我们写一篇文章,总有一个目的,通过文章,我们要告诉别人一点什么东西.就是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这就是写文章的目的.回答“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问题,这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材料的取爵、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都以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纵览所学课文,欣赏名篇佳作,我们不难发现,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与巧妙穿插使得这些文章绚丽多姿,文采斐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作文的表达方式的话题。学生:其实常见的表达方式的种类、概念、内涵及形式我们都知道,但一到真正写作文时却不知如何运用,老师您能不能就这个问题给我们谈谈?老师:好的。文章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它们风格迥异,用途不一。因此我们在作文时应该根据写作的目的和需要来确定使用哪一种表达方式。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构思好这篇文章要写成什么文体,根据文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看得出写文章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只要亲身经历或者看到的想到的事情,用语言叙述下来就是文章。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便开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要么不知道写什么,要么言之无物,要么就是毫无新意地人云亦云,写作文成了老大难,好像要写出血肉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经常要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判断,这就需要使用判断句。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由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不能直接作谓语,所以,判断句通常由主语和判断词“是”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合成谓语来表示。文言文判断句的表达方式则明显不同。一般  相似文献   

6.
教语文的老师要会写文章,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国传统的师者主要靠“道德文章”吃饭、吸引学生,不会写文章就缺少了看家的本领。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教师中有不少人害怕写文章,即便是分析作品头头是道、讲逻辑语法滴水不漏、谈修辞欣赏眉飞色舞、甚至也可以“大教”写作的一些老师,每当需要写些什么的时候,首先就会表现出为难情绪,写起文章不是放不开,就是“套套”太多,往往看不到其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记得1975年我刚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到京工附中(现北京理工大学附中)教语文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年到头品评别人的文章,分析名人名作的…  相似文献   

7.
主题     
说一段话或是做一件事,总要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又总是在说话之前就想好了的。写文章同样是这个道理。当你提笔要写的时候,也得首先把这篇文章的目的想清楚。确定了写作目的,文章才有一个中心,才能根据这个中心要求来考虑写些什么内容和写作方法。写作目的就是贯穿在全文之中的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又称中心思想,意思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完成的。课文均由文章组成。从广义而言,凡能独立成篇并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书面语言皆可称为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就狭义而言,单指后者。文章之分为体,是因为任何一篇书面语言都是人为了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人的思想感情又因时代社会和个人需要不同而千差万别,这样,使用书面语言写文章时在形式、结构、语言的表达方式诸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构成与区别不同文体的根据。研究并掌握这些特点是分析文章的知识基础,根据不同需要写不同文体的文章既是学生也是…  相似文献   

9.
正【理论解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先生的一副楹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下联"妙手著文章",如果单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理解,意思就是要选用最好的语言来反映最好的思想内容,换一种说法,就是说要选择极为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写出极为优秀的文章。由此  相似文献   

10.
人们写文章总是先从整体考虑:表达怎样的中心,写几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材料,如何剪裁布局。具体着手写的时候,再根据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但是教文章的步骤却往往与此相反,先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再从总体整理篇章结构、归  相似文献   

11.
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有时说话或写文章有意在一句话的中间稍加停顿,使句子的某一部分的语意更加突出,以便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是运用语音停顿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在有声语言中,不需要什么辅助手段就可以直接表达,而在书面语中,则是要靠标点符号的帮助来实现的。在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2,(11)
佚名:每次写文章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连自己都看不下去.请问老师,如何才能写出感人的作文来? 刘殿学:文章要感人,首先不能空洞,要写出具体的故事和细节.写细节可以客观地描绘,这需要我们有长期细致的观察;还可以想象虚构,这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了故事和细节,要把它们写好,还得有良好的文字能力.文字要写得漂亮,一是要简洁明了,二是要找到一种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造房子,要先设计一张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写文章也是这样,应该根据写作意图,先编写一份提纲,然后按提纲写作。编写提纲,就是对文章的布局谋篇进行通盘的考虑,恰当地安排写作材料,理清文章线索。比如,哪些材料先写,哪些后写;哪些事该详写,哪些事要略写;什么地方分段,什么地方又要分层写;以及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之间如何过渡衔接,前后文之间如何照应,诸如此类的问题,编写提纲的时候有了一个通盘的考虑和安排,那么,拿起笔来如何写下去,就“成竹在胸”了。  相似文献   

14.
<正>盖房子要用木料,做衣服要用布料,写文章要有材料,这里的材料就是词汇。常听有同学诉苦:"写文章真难,初看题目觉得简单,可提笔却写不出来,即使勉强硬凑几句,也总是干巴巴的无味。"更有甚者:含笔杆儿伤心,望天花板儿掉泪。学生作文的苦恼,是不奇怪的。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注意积累词汇,"肚子里缺少词",就谈不上怎样去运用词汇,因此,提起笔才写不出文章来。写文章就像修房子一样,所准备砖瓦、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就是我们写文章的词汇;砌砖、搭木架、盖顶等则是写文章中词汇的运用。要写出好文章来,必须注意平时认真积累词汇和学  相似文献   

15.
讲究条理     
写文章要有条理,就是说要讲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那么,先写后写的顺序,又根据什么来安排呢?首先,要根据写的内容。人们写作的内容无非是"事"、"物"、"理"这三样。写一件事儿,常常按时间的先后来写,当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有点变化,倒叙插叙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需要材料,写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材料。要想把文章写好,选材十分重要。材料选得好,文章已经成功了一半。一篇材料新颖的文章,可以使看你文章的人眼睛为之一亮。有的小朋友,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别人,重复过去。比如说,写《记一个熟悉的人》,就会先想到作文书上曾经读过的文章,于是自己照着写下来,外貌千篇一律,都是“红扑扑的脸蛋,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只是把主人公的名字换成了自己熟悉的人的名字。这样的作文怎么能出新呢?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就要尽量不去重复别人早已写过的东西,更不要重…  相似文献   

17.
[写作导航] 我们在行路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条河,要从河的这边走到河的那边,有什么办法呢?要么有一条船摆渡过去,要么架上一座桥,从桥上通过。我们写文章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使文章前后连接起来,使它成为一个整体,这就同样需要“船”或“桥”——过渡。  相似文献   

18.
再谈叙述     
叙述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对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转述。在多数文章中,叙述常常作为文章的框架与描写、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用。要取得叙述表达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全面科学地掌握各种叙述技巧,并深入了解各种叙述技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根据文章表达目的和表达内容的具体要求和需要来合理选用相适应的叙述技巧。在实际运用叙述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艺术创造的态度来对待,将叙述看做是一种艺术活动,运用叙述的艺术和技巧来引发读者心中的大惊、大疑、大急、大喜、大悲、大快等心理状态的共鸣,充分展示出叙述的艺术特色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师:一般说来,写文章要做到“意在笔先”,即写文章之前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生:主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吧?师:对。一篇文章,或者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或者歌颂什么,或者批评什么,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正>统计图蕴含丰富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图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数据的表达方式,达到“一图胜千言”的表达效果,彰显数据的力量。一、合理选择数据表达方式,感悟数据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因此,选择什么统计图表达数据,要根据问题的背景和统计的需要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