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叙述了英雄贝奥武甫传奇的一生,他在不断与魔怪战斗的过程中,表现出超人的英勇无畏与对人民的仁爱。这部英雄史诗是透过英雄贝奥武甫的精神世界,深层次的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变化。这个时代基督教开始在欧洲大地广泛传播,人们的传统思想、社会文化受到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化。史诗《贝奥武甫》就反映了多神教和一神教的双重宗教观念,体现出氏族社会异教思想文化与基督教思想文化两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同课异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其价值就是促使教研回归到课堂教学、回归到教师生活中,从而促使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的不断创生,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益求精的打磨;其要求就是学思研教合而为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并构创一种"合作共生"的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3.
清代以来异教犹太人来华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以来来华的犹太传教士、外交官、商人中,不少为在本国已改宗了异教的犹太人。他们在中国从事宗教、外交事务或商业等方面的活动。虽然他们改宗了异教,但在其居住国中还被认为是犹太人  相似文献   

4.
《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利·波特》是后文学时代出现的一个文学奇迹。它的风靡世界表明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它的后现代文化寻根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让基督教的上帝退隐不见 ,让异教女神所代表的新生态自然观取代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 ;用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的对立来批判现代性 ,针对理性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人性痼疾———“过度增长癖”而开出一剂猛药 :用复归巫术幻想的万物有灵世界的方式来克服人对物欲的痴迷 ,来对抗市场魔鬼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日耳曼异教文化传统与新兴基督教文化共存与碰撞的结果,史诗中蕴含的双重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人性塑造,对二十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解读与转型两方面展开探讨与分析,发现现代电影与游戏对《贝奥武甫》的改编与再次创作,体现了《贝奥武甫》现代转型的新特点,尤其是电影中对二元论的突破以及对"英雄主义"解构,使作品更具理性光芒与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现代性以非理性和生命感性为价值核心,成为启蒙现代性的对立因素.通过对"非平衡性人物"的描绘和对"异教精神"的追求,哈代的悲剧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笔者参加"两岸四地同文异教"活动后,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在对古文教材的处理上有不同的方式,由此引发了对文言文教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同题异教”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分享、交流的教学研究模式。它是广大教师展示自我的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很好地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在比较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能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相似文献   

9.
据说,当基督教开始得盛行,为了让古老的异教Lubercus节归为基督教,基督教堂的官员将它的名字改为了St.Valentine's Day。  相似文献   

10.
在《悲悼三部曲》中,坟墓意向和海岛意象是对清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讽喻,是奥尼尔对于美国文化的清教主义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斯芬克斯》一诗铺陈夸饰、用典迭出、晦涩难懂.层见选出的多重宗教指涉是该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的一把钥匙.王尔德通过对基督教、异教等多重宗教的否认,展示出一个信仰的荒原,又通过将多重宗教相互交融嵌合,构建起以“美”为教义的审美化的宗教,反映其欲通过“审美救赎”拯救信仰缺乏、精神贫瘠的维多利亚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写作与言论中吸收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思想资源,但真正信任基督教或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却为数甚少。中国传统的世俗化的政治化的宗教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反殖民”情绪、实用理性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使“五四”一代人对基督教从接受转向背离。  相似文献   

13.
基督宗教的首次人华高潮是唐代的景教徒,第2次高潮是元代的方济各会士,第3次入华高潮则是明末清初的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多个修会的传教士。入华耶稣会士们来自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但以南中欧拉丁文化的国家为主。他们的社会出身一般较高贵,故来华后走上层路线,广交上至朝廷,下至文人儒士,推行中国文化“适应政策”。他们在传教方面收获不大,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却功不可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于中学西渐的贡献,还要大于其对西学中渐的贡献。他们的书简、报告和著述,促进了西方早期的中国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部分官绅所持对基督教主张“容让”的言化中,其文化因素起码有下述要端值得注意:一是辨明和否定有关讹言,增进对基督教真实情况的了解;二是承认基督教是可以与儒门并存的一教,并且尝试寻求二者间内在的沟通点;三是对基督教某些“外形”文化事物,尤持较为积极、明朗的态度。这与同样是在封建官绅群体中生发的激烈的优教、反教论相比照,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其相对的积极、进步意义和醒目的局限性也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5.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前,西方传教士怀着极高的宗教热情,期望太平天国领导人允许其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定都南京后,西方传教士通过对拜上帝教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认为拜上帝教是有缺点的基督教,必须改正其"错误";1862年1月,以罗孝全悄悄离开南京为标志,西方传教士对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领袖们的劝化开导的图谋宣告失败,转而公开敌视太平天国.西方传教士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情况,镇压太平军的急先锋;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南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What influence has Christianity had on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s status in the Academy? Conventional wisdom within kinesiology often seems to argue that the influence has been quite negative. These critics allege that Christianity is a fundamentally dualistic religion. They allege that, at its best, Christianity is suspicious of the body and that, at its worst, Christianity openly proclaims that the body is evil.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such assertions, there is abundant evidence in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theology to show that Christianity is a religion in which corporeality plays a central, defining, and positive role. From Saint Paul to Saint Augustine, from Saint Aquinas to the present day, it has been a central doctrine of Christianity that the human body is good and, furthermore, that corporeal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salvation. Consequently, any blanket assertion that Christianity is the sour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kinesiology's ills is fundamentally misleading and mistaken.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由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人道主义和经由人道主义而通达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自觉地融汇基督教精神于"人的文学"之中,与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对时代需求的体认不无关系。而且,周作人相信,从精神到形式,中国新文学必然可以从基督教和《圣经》中汲取力量、获得助益。  相似文献   

18.
来华的基督教各教派,几乎都经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使得他们时中国近代妇女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广泛宣传兴办女学和废除缠足等男女平等思想,而且还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践.这些活动,对近代妇女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启蒙、示范作用;当然,囿于"布道"的宗旨,来华传教士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但为皇权提供了"神圣理论"阐释,而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还对当时的世俗统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这也是基督教能够深刻影响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