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的现代性想象的原因,使得战争文化思维和宗教逻辑具有了互通性和可转换性。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2.
作为“红色”激情年代的史诗力作,《红日》的革命战争叙事呈现出一种“红色狂欢”的精神特征:酒神精神的强力快感、集体表演的节日仪式、笑谑诙谐的广场效应。这种狂欢姿态是对红色战争记忆的浪漫想象:革命战争的“现实痛感”隐退,而“理想快感”彰显。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因素在英国对大革命法国的干涉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从意识形态出发,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价值准则对法国革命及其理论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极大地加深了英国政界对法国革命的忧虑;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暴力和流血,“博爱法令”的颁布,促使了对法战争的爆发。反法战争开始后,英国政府又把摧毁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作为对法战争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英国对法战争初期对意识形态因素的强调,开了世界近现代史上“意识形态之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晋察冀诗派是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中国现代新诗一个独立的流派。诗人们以崭新的心态从事斗争和创作,模范抗日根据地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现实条件、新的主题和题材、新的灵感。以“战地社”、“铁流社”、边区诗会为核心的晋察冀诗人群,自觉或非自觉地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互渗透融合,显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格调,讴歌党和民族革命战争,创造了感人肺腑的战争风情画,抒发“自我”与革命相一致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开拓了“五四”以来革命诗歌创作的新道路,为建国后社会主义时期的新诗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伤痕文学”中的新人的形象特征,阐述了新人这一意识形态话语强大的过滤和治愈功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呼唤也是“控诉”疗伤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文本中的新人塑造意味着建立新的美学等级,从而为“四化”建设者的身份确认加冕。新人咄咄逼人的现代主体的自我扩张姿态与革命意识形态有着某种共谋性。正是这种迎合新的现代化建设的现代改革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取代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成为80年代初期主流意识形态开出的治疗新人“伤痕”的良药。  相似文献   

7.
民间是重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资源,“十七年”红色小说为规避强大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向民间寻求叙事资源,对革命进行感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这也是“十七年”红色小说作家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侠”“义”为表征的传奇性叙述;二是对世俗幸福的革命叙述。  相似文献   

8.
民间是重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资源,“十七年”红色小说为规避强大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向民间寻求叙事资源,对革命进行感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这也是“十七年”红色小说作家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侠”“义”为表征的传奇性叙述;二是对世俗幸福的革命叙述。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理论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应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并同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思想,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指引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认真攻读毛主席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一种革命的叙事策略而存在。同时也指出对家庭物质性、私人性、生活性的遮蔽既造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家庭的书写、“立体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宗教虽然是两种独立的意识形态,但从人类哲学认识史看,一般地说,唯心主义与宗教常常有亲缘关系。唯心主义是精制了的宗教,而宗教则是唯心主义的粗鄙表现。在人类历史上确有过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合流,而在“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其他“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这种唯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完全依靠人民群众,代表人民利益进行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站起来的数万人民面前,日本侵略者就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非烧死不可。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的主体和胜利之本,因此,只有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二是农村革命根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理论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应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并同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十七年”集体实验范本之一的《红旗谱》,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挥棒下,呈现的是一种革命历史化的叙事模式:革命的浪漫激情在历史成长的记忆中被激活;历史成为叙述的“主体”,直接从后台走向前台;英雄这种人格化形象在历史革命化进程中尽情表演和演绎。这种叙事方式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一种确证和体认。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理论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应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并同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思  相似文献   

18.
《日瓦戈医生》中的反暴力叙事主要表现在反战争暴力、反政治暴力、反话语暴力三个层面,体现出作家对反暴力思想的现代性观照。小说中的这一叙事还被作家转换为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生命尊严、精神自由、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合法性阐释与确证上。此外,小说中浓烈的宗教情怀也强化了反暴力叙事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战争和战争本质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研究战争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20.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体现了一般军事战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一般规律,是毛泽东制定军事战略战术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之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