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当鉴赏主体受作品情感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共鸣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现象,它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一种至境,并不是发生在所有鉴赏过程中的:成功的鉴赏活动,可能会出观多次共鸣状态;而不成功的鉴赏活动,则可能一次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条件具备后又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共鸣是不同鉴赏主体思想感情的感应与交流.作品独特的艺术境界,鉴赏者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与作品的社会环境的相通或相近,导致文学鉴赏中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共鸣现象的产生.它是人们感情发展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应现象,它可分为个体(或个人)和群体(或社会)两类,尤其是后一类共鸣往往形成一种文学的轰动效应.共鸣现象存在着特殊性,不少主题深刻而艺术性低下的作品能引起广泛的共鸣;不少艺术价值高而内容平平的作品也能引起共鸣;还有的内容与形式均不佳的作品居然也引起了共鸣.这种文学欣赏中的异常共鸣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创作者赋予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 ,而接受者则实现这种功能 ,使文学作品获得真正的生命。因而 ,文学鉴赏是鉴赏者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审美再创造和心灵再创造 ,其深层的本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直接观照 ,是对人类生命主体的深刻体验。正是这种对生命的体验与不懈的追求 ,才使鉴赏者产生深沉博大的审美快乐而走向审美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选择风格,风格也选择着它的读者。在这双向的选择中,读者的选择是主导的。读者在鉴赏中的风格选择,会受到审美时尚、民族文化传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审美偏好。个体性的风格选择可划分为年龄选择,情绪情境选择、顺向逆向选择等。读者的风格选择,是作家进行风格探索的主要参照,而新的独创风格的形式,又会培养出自己的读者。风格选择的群体性,最终推动风格多元并存、多向发展的格局,影响流派的兴衰和文学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中研究的文学鉴赏,是指在一定的审美环境中,鉴赏主体作用于鉴赏客体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审美效应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文学鉴赏的整个过程中,鉴赏客体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整个鉴赏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元基,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必须为鉴赏者提供可资鉴赏的文学作品,否则,鉴赏活动就无法发生,而且,即便我们有了一部可资鉴赏的文学作品,而它却没有较高的审美属性,那么,鉴赏主体的鉴赏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当然,一次审美鉴赏活动能否成功,从客观方面看,还决定于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阅读(包括听讲)文学作品时,会产生精神活动,我们把这种精神活动叫做文学鉴赏。具体地说,文学鉴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被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吸引,对形象进行感受、想象、体验和品味,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文学鉴赏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语文教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于文学鉴赏的理论探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仅就文学鉴赏中的情(情感)理(认识)统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  相似文献   

9.
读者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本文的信息 ,而是不断地参加信息的生产过程。“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 ,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读者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具有历史差异性 ,“误读”是必然的 ,“合法的偏见”是允许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读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本的信息,而是不断地参加信息的生产过程。“第二本”是在“第一本”的基础上,经由读再创造的结果。读在学审美活动中具有历史差异性,“误读”是必然的,“合法的偏见”是允许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鉴赏主体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所以,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唯有当文学文本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唤起共鸣,达到精神的愉悦,由此产生的社会的、审美的和功利的价值才赋予文本作品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若离开读者的鉴赏,就不再是作品,而“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阿。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鉴赏主体都能自觉、积极、健康地进行文学鉴赏的。有了一定审美价值的文本,还要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才能实现文学鉴赏主客体的交流。要实现文学鉴赏主客…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鉴赏是读者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它既有从开始到结束的运动,即随着时间的流动读者逐步地从部分到整体把握作品;同时又有从表层到深层的运动,即是从作品的表层符号向深层信息的深入品味和揣摩,这两种运动方式交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心理流程。本文拟就文学鉴赏的一般心理过程及其特点作一些论述,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文学鉴赏一般心理过程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历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都只重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自身构造等,无不进行过细的分析,而对文学活动的另一角色——读者,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这里有一个基本而又明显的事实没有得到重视:那就是文学作品总是让人读的,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接受美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对这一疏忽的一个弥补,它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注重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它基本条件;还十分关注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进入读者的接受鉴赏过程.引发千差万别的效应,最终实现了它的诸种功能。鉴赏,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审美自由与超越是文学鉴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作为自苦与超越的文学鉴赏,其逻辑前提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5.
高考中的古诗鉴赏,主要是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诗歌的思想感情领悟并进行评价,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的事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要完成鉴赏,考生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共鸣是鉴赏者在鉴赏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鉴赏主体的认识方法、审美水平、生活实践等与作品的审美内容适应与否 ,是主客体共鸣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作品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是引起共鸣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文学鉴赏中的艺术再创造是文学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创造的艺术功能包括再造形象,整合分散,填空补白,超表创新,情感体验等方面,这些艺术功能的发挥对文学创造活动的最后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再创造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19.
嫉妒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心理现象,作为文学的母题,在文学创作中具有超时空的永恒魅力.熟悉《水浒传》的读者,谁都忘不掉那位妒忌大师王伦;读莎士比亚剧作,也会铭记因爱及恨的奥瑟罗;《红楼梦》诸女子争风吃醋;《妻妾成群》诸太太嫉恨构陷;三仙姑性变态炉生女小芹;《我们的建国巷》中的邻居们……这些生动的形象群落,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即嫉妒.就连那些从来不读书的人,也不会忘记生活在你身边的大醋缸、大醋坛们.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嫉妒是一种潜伏于人的心灵深层的具有消极意义的情感因素.这种心理因素表现得最敏感、最强烈的恐怕莫过于男女之情了.因为“在人类各种情欲中,有两种具有特别迷人的魔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的共鸣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学术界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有益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如何评价古典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一伙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公然否认文艺的共鸣现象。他们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艺作品,不可能使当代无产阶级及广大读者产生共鸣,蛮横地给共鸣说戴上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胡说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腐蚀和欺骗”,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反革命武器”。谁要是提出古典文艺作品的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