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
“反学校文化”现象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其概念的内涵仍然很模糊,人们在界定“反学校文化”时存在诸多困惑,在实践中的引导策略也存在诸多缺失。从多学科视角有利于深入探索“反学校文化”的内涵,“反学校文化”有多层涵义,不同层面“反学校文化”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从多层面构建其概念体系,有利于针对性地引导“反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3.
何为红色文化?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应该说,这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接的理解。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欣喜地看到,“红色文化春潮涌”,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合肥、滁州等地350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人们对“对外开放”、“劳动人事”、“经济效益”、“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及其原因,并就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它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必要认真地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6.
试图从汉语史词汇发展及词汇所具有的文化涵义的角度对汉语数词“一”进行综合分析、考察。数词“一”的文化解读对于更全面、科学地认识汉语数词,增强人们文化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广告越来越多地标榜“身份”、“地位”,并为人们创造各种理想的生活。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也经历了从关注住宅产品本身,到重视景观、环境、物业,到要求住宅品味、风格和文化的转变过程。本文主要探讨近十年来杭州房地产广告所建构和反映的文化价值趋向,并尝试分析人们住房消费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图像文化的概念 直到本世纪中叶,“有文化”这一概念几乎无一例外地代表读书和写作的能力。如果某人不识字,或者说,不会读书和写字,即可说这个人是文盲。然而,在六十年代中期,一种不同的“文化”——“图像文化”(visual Literacy)诞生了。这一新的文化概念的产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新认识,即要求用特别的技能去“读”和“写”  相似文献   

9.
因其文化的落后、地域的荒芜偏远,无论是贵州文化还是其形象,在历代文学的书写下,它都是被遮蔽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真正地作为“某一个”形象或者说“某一种”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被人们“言说”.通过对山国的“江南”建构,他们赋予了这座城无限想象的空间,使其贵州形象呈现出了无限衍生的可能,并丰富了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10.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文化?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对“文化”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对“文化”的界定,保守的估计已有200多种。现在看来,这样多的界定似乎还不够完备,还是难以涵盖一切文化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撮其要者,主要有二。一是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随意“泛化”,而且至今它作为一个相当时髦的概念,还在被随意地泛化与运用,这就搅乱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如“酒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英国学者泰勒语)文化意识 ,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 ,是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 ,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培养文化意识 ,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 ,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 ,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康人格。一、创设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为什么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义,并引发公众的质疑?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文化因素和课程因素。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教育有一种奇异的灯下黑现象——脚下的土地被疏离。因为“人们感觉到曾经生养过自己的这块土地已不再是唯一的栖居地了”。行动的自由,信息的便捷,“草根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不断被边缘化。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逐渐丧失对“根”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市场操作的模式越来越多样。诸如“风筝会”、“牡丹节”一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经济共繁荣的社会发展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各种各样的文化专营市场应运而生。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文化古城,几乎都建起了一条甚至几条“文化街”。例如“兵城”徐州巧做“汉文章”,着力开发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文化“三绝”,不仅建起了“仿汉一条街”,而且建起了“文化一条街”,并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彭城文化节、刘邦文化节、国际旅游节等,很好地塑造了历…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起源、文化传统的不同,致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的“静心”特征造就的中国文化注重人伦、轻理性;西方文化的理性“紧张”形成的西方文化的逻辑严密、科学的文化氛围。从这一角度来看各自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西不同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科学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传统,发展科学。  相似文献   

18.
一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镇,熊十力的文化保守主义身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而说到文化保守主义,人们常常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在维护古代文化传统方面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截然对立的思潮。易言之,人们一般较为关注熊十力如何批判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派“打倒孔家店”以后,如何挽狂澜于既倒,重新树起孔子的大纛。较早向欧美哲学  相似文献   

19.
陈秋鹏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3):123-123,127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通常人们把它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也有人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种。实际上,物质文化环境即为“硬环境”,而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当属“软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其潜在的教育效应正在不断地得以发掘和创造。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以先知者、启蒙者的姿态在其人生目标追求中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并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之下提出了“诗歌之用”。黄遵宪“经世致用”的学术核心与“诗歌之用”究竟凸显了什么现代价值?有何深刻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人们准确而深入地把握黄遵宪文化思想与诗歌理论的内涵,而且能够让人们更为切实和开阔地理解晚清的文化、文学向现代转型变革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