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帆 《新闻天地》2010,(9):49-50
《唐山大地震》徐帆的表演赢得导演冯小刚的高度评价,徐帆也认为这是自己演得最好的一次。在片中,她的多场戏如同一枚枚催泪弹准确地击中备好纸巾走进影院的观众。  相似文献   

2.
"广"的原意是四周无壁的大屋,然后才引申为宽广、扩大。没有墙的遮挡,视野才会宽广,这是通识,但现在的出版体制就是墙壁太多,视野太窄。"广"和"角"联在一起,就意味着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解放,唯有如此,"广角"才会有当初的辉煌和今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继国内首部贾樟柯“故乡三部曲”英文研究专著《乡关何处》今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之后,被称为“故乡三部曲”的《小武》、《站台》、《任逍遥》的电影剧本、导演手记及相关访谈最近也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结集出版。这套名为“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新书完整还原了贾樟柯从一个县城小青年成长为职业导演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近一年多来,我发稿虽不多,但几乎篇篇都命中。有人说我写稿扎实,把握性大,我想,这大概也要归功于我的“资料库”和“信息网”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通讯员,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是不行的。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写作技法外,我想,资料库恐怕就成了通讯员的一大“资本”。我的资料库包括:  相似文献   

5.
黄洛峰同志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老前辈,解放前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生前凡是同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对他的为人都很敬重。我曾长期在洛峰同志领导下工作,有一件事印象很深。1943年,我在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那时出版社经济困难,要经营副业来补助。我被派和新华日报馆的苏国华同志合作经营梁山土报纸生意。洛峰同志是内部的总负责人。我是对外经理,苏国华同志是产地负责人。因为一件事情,我和洛峰同志看法不一致,并且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国"编辑学"的英文术语"Redactology"创造和讹传的过程,对于规范引文和有关编辑史的写作,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苏紫岩 《报刊之友》2010,(8):174-175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感动我的人”活动是每年通过广大群众推荐的“感动人选”评选出十位“感动我的人”,录制颁奖晚会公之于众,感动人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的矢志保护环境、爱岗敬业;有的坚持自主创新、乐于公益事业,展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凸显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广角"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的名字和文章比较热络,常常上封面要目,也曾有幸成了其中一期的封面模特儿。我的不少较重要的出版理论文章,都被"广角"网罗。  相似文献   

9.
李瑶 《军事记者》2013,(5):70-70
2012年12月,我参加新闻报道工作不久.了解到我部二站官兵21年不离不弃照顾残疾流浪汉“四哥”的故事,我随即将线索向《中国双拥》杂志汇报,编辑部刘记者决定和我一同前往该站采访。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称谈恋爱为“淡朋友”。谈朋友,那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朋友带给你的是甜蜜、欣喜、谜一般的神奇和叫人时时想去探究,欲罢不能又萦绕于心的感觉。难怪有人称恋爱是“刻骨铭心”、“电击般的震撼”。有的人经历了几次感情波的冲击,我想那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丰富他的人生阅历。说实在的,自从我和丈夫L结婚后,我便与“谈朋友”这词握手告别,对“恋爱”有了新的注释。我视”移情别恋”为浪费感情、浪费精力、浪费时间的玩艺儿。可是,大自然的诱惑.科学的进步,使人会情不自禁地恢复人性的本能,你会全心地投入到“爱”的漩涡中去。那是我家来了PC(家用电脑)后。在小时候,从学写第一个字,我便与纸、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教我写字画画,没纸和笔是万万不行的。几十年来这已成了定向习惯,似乎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1.
我这个人,命运多舛,一言以蔽之,就是“生下不久就挨饿,读书不久就停课”。刚跨入初中校门,十年动乱便开幕,不久便辍学在家。求知欲甚旺,却苦于书荒,便不耻下借,每每厚着脸皮向亲友、同学讨书看。因限期归还,便争分夺秒,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快速阅读,不求甚解的习惯。参加工作后,不善交际,业余时间大多扑在书本上,一日不读书便觉闷得慌。那时,我在煤井下挖煤,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靠我的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并无余钱买书。但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了———书店里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书籍,常常令我“馋涎欲滴”。为了…  相似文献   

12.
一年多来,我和妻子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新闻文字及照片稿件数百篇(幅),还因宣传报道工作双双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当金光闪闪的奖章戴在我们的胸前,当朋友看到我们取得这些成绩而惊叹和羡慕的时候,怎能想到其中许多稿件是在“双休日”完成的.更想不到,我们为了这既苦又累的业余爱好付出了许多许多。真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上班族”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到了“双休日”,谁都想干些钓鱼、养鸟、种花等等悠闲轻松的事.也好让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可我们却要自讨苦吃,竟然迷上了“爬格子”和新闻摄影,“双休日”不但得不到…  相似文献   

13.
我说“我”     
我今年28岁,插过队,当过兵,做过工,就是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但我年轻气盛,还有点顽皮,不愿随大流,虽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才四年,总想着别出心裁,干出些名堂来。大概人人都喜欢说自己,我也如此。细细想来,“我”并无错,特别是工作中,非但不该抑制,还需大加推崇。《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一稿,发表在去年11月15日《兰州晚报》头版。东汉纸的发掘时间是10月20日。那天,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发现一座汉墓,希望我去采访。我当时有点犹豫,兰州发现汉墓已不止一次,十墓九空,没多大意思。但最后我还是去了。头一天我在挖掘现场,从早上9点一直守到下午3点多,没有发现令人兴奋的宝贝。过了一天,本地广播电视台都播发了发掘汉墓的消息,但均未提到汉纸。后来我去博物馆,寻思找点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表现“我”的语言表述艺术,此话不无道理。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以“我”的个体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确实要去表现“我”的体验、感受和情绪的。如果在一次电视新闻的节目主持中,丝毫找不到主持人个体“我”的因素在里面,那么,这次播音,就很难使电视观众在你的引导下,身临其境,也就很难为之感染,更为其动情,那就无异于机械的传声筒。那么电视新闻主持中要表现“我”,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播音如何去把握“我”的度,如何去界定“我”和“唯我”的层面和界限。主…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爬格子少说也有10余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我总是苦苦追求,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作品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共有2600余篇,有些被评为全国、省、地、县“好新闻”,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受表彰奖励40余次。我还被全国近4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在10多年爬格子生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到了“五勤”和“三准”。 这“五勤”,就是在采写中坚持“腿勤、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这“三准”,就是在投稿中“对象准、栏目准、时间准”。  相似文献   

16.
《不见不散》是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该栏目片花中"纪实专题片"与"读己识人"的属性及内容定位,引发了笔者深入了解的好奇。本文分别从纪实专题栏目的定位、节目内在组织构架、栏目外在策划运营三个方面,尝试分析一些值得纪实专题栏目借鉴的地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不见不散》是江苏卫视2011年推出的一档综艺节目,每周一晚上黄金时段播出。该栏目片花将栏目自身的属性及内容定位为"纪实专题片"与"读己识人",由乐嘉主持兼做制片人。排除其婚恋的娱乐属性部分,《不见不散》栏目外在的策划运营与节目内在的组织构架,是对以往相对死板、僵硬的纪实专题性栏目的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电视“面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对象化,是“一对一”的过程,“一对一”并非指向参与电视面对面的人的数量,而主要指向电视“面对面”参与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一对一”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之间的相对,是我和你之间生命交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