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亮 《历史教学》2006,1(9):14-18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政权设治于州县。构成县以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群体主要是依靠社会威望获取的“士绅”。国民党建立政权后,逐渐将国家政权体制深入地方社会,起用当时在籍离职官员和清末民初以来地方自治机关中的新官绅担任公职,从而形成了新权绅阶层。  相似文献   

4.
北洋时期无锡的绅权得以扩张,地方精英们借助自治组织与商会等公法团体掌管了地方管理大权,成为社会权力群体。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管治模式已由传统的政府为主、绅士为辅,变为绅商为主、政府为辅。绅权的扩张给了地方精英们更大的施政平台,但也给全国政权的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北洋时期始终未能解决政权、绅权与民权的平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衡山县民国时期进行过“乡村建设”实验 ,自乡村建设运动之后 ,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镇 ,乡镇实现了行政官僚化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保甲体制的控制 ,“保”出现了半行政化趋向 ;传统绅权出现了与基层政权合二为一的趋势 ;宗族组织开始往经济合作组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政权在民国时所进行的乡村政权建设,导致中国农村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新乡绅阶层。这个阶层接受过新式教育,掌握着乡村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他们依附和服务于国民党政权,是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是国民党在乡村的统治基础。但又阻碍了国民党乡村改良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7.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封建国家权利无法触及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基层,乡村社会为地方士绅所控制。民国时期现代学校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得以凸显,学校作为现代国家的组织机构更深地嵌入到乡村民众的日常政治生活中,成为联系乡村与政府的重要媒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乡村政权的关系,必能更加清晰展现近代乡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兴绅权"思想伴随着地方自治思潮的出现而产生.通过权力组织化和合法化,形成了绅权膨胀的局面.劣绅和新派绅士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政权、绅权、民权三者的平衡关系.最后"兴绅权"思想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终结.  相似文献   

9.
废除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带给中国社会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皇权体制下农村治权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皇权、绅权、族权相互连接的状态被打破,另一方面,宗族化的士绅阶层逐步掌握农村治权并且快速掠取农村利益,农民生活境遇依旧水深火热,农村社会却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乡村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国家竭尽全力、企图加深并加强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国家权力扩张的过程也即是"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过程,国家政权在某些方面的加强导致自身的腐败和革命的发生。文章试图通过20世纪30-40年代国家权力对闽中乡村社会控制的加强为个案来说明国家与地方政权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转型期农村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多,农村社会群体、组织、制度等实体结构的分化导致农村社会观念结构的分化,并使其呈现出多元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新的市场经济要求下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观念正发生着转变。本文着重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村老年人价值观转变的具体情况,以利于引导农村社会的正向分化,促进农村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本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口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缓解农村老年人福利“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在广西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使广西乡村形成了新的权力文化网络,冲击了广西乡村传统的权力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14.
英租时期,威海卫的乡村治理制度几经演变,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的宗族、村董和乡绅的联合治理阶段、总董制治理阶段以及地方自治及村董选举改革阶段。这些变迁反映了威英政府在威海卫乡村进行政权建设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为了服从殖民统治的现实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乡村社会的政权建设并未取得预想中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并未曾出现真正的乡村自治,而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权力并存,并在这两种权力的交锋面上产生了权力的中介领域。即使是在这样的中介领域,国家权力也是不可动摇地占据着主角地位,而民间权威始终是一个配角。  相似文献   

17.
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农村干部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做执政为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村庄派系与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现代利益派系为主导的多元派系格局正在形成,各派之间进行利益博弈,共同影响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村庄派系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具有同心圆结构特征,派系力量的大小与其社会资本拥有量呈现正向关系,派系力量对比结构的均衡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庄权力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共在土改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运动、挖苦根等一系列思想层面上的动员方法,以及划成分、斗地主、分果实等实践层面上的动员策略,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农民动员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对乡村权力的重构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的改变影响深远。农民动员策略对我们今天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