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高等教育合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联合,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是顺应其经济发展一体化而产生的现象.长三角区域内高校合作具有相应的物质和人文基础,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保证以及高校的主体作用是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的前提及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有力保障.高校的协同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其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的高校合作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开放、规范的外部环境和空间,该区域的教育一体化顺应经济发展一体化而产生,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内在需求。区域内高校合作具有相应的物质准备和人文基础,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保证以及高校的主体作用是高校合作的前提及实现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有力保障。区域内高校的协同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其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新世纪以来,在政府主导、社会推动、高校参与下,长三角地区通过举办教育论坛、开展校对校交流、签订教育合作协议等,进行联动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联动改革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人才、教育等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机制的建立,表明长三角教育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已经由民间层面、非常规状态向行政决策层面、制度化状态转变,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随着长三角区域教育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势在必行。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计琳 《上海教育》2011,(8):8-10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最为看好的区域,也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浙沪,更因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文相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长三角联动发展不仅是三地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打破教育资源互相开放的壁垒、障碍,搭建起了支撑两省一市的教育发展、实现"长三角"共享共赢的联动平台。三年中,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教育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放大效应和辐射效应。2011年4月8日至9日,第三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随着"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等七项协议的签署,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迈入了更为实质性的合作阶段。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特征是各种办学资源的"越界"流动,其目的在于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经历了区域教育市场孕育、区域教育合作展开和区域教育聚合体创设三个阶段,其演进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长远发展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阈中逐步推进,实现区域一体化向国际化的有效延伸.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水平落后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生源危机的需要,是长三角高等教育联动深入发展及信息技术网络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是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行政科学研究的热点。当前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本文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所带来的现实绩效,指出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困境,最后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议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长三角地区多元治理主体虽合力共谋、多措并举、多域共振,助力“五链”联动,共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但仍存在多元主体耦合联动不足,难以打破区域一体化发展藩篱;省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五链”衔接不紧密,导致区域一体化联通不畅等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为“极点”带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重塑主体结构边界,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平衡省际发展多重要素,建立区域共享机制;深化“五链”融汇共生,形成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长三角高校应当通过建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合作交流机制和学生学分互认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为此,必须逐步构建以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外围发展机制为核心架构的综合保障机制。着眼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未来长三角高校需要立足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需求,通过整体策划、重点扶持、突出特色、协同发展,实现专业结构的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11.
跨区域联合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共建园区)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管理机制优化有利于共建园区可持续发展。基于长三角地区共建园区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共建园区合作双方的驱动力、合作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影响共建园区管理机制的主要因素。提出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与合作规范;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市场;创新合作模式与管理体制;建立长效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运营主体企业化和政府服务平台化的园区运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这个区域以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将近20%的GDP,吸引了超过50%的外商直接投资。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长三角的区域物流随之迅速发展,本文就苏州物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苏州物流的优势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形势的变化、要素约束、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等因素作用下,实现长三角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成为长三角也是腹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要素禀赋条件、产业结构、空间相互作用、交通系统支持等方面,长三角与腹地区经济之间已经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空间、产业战略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并通过协调机制的构建加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两省一市教育联动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联动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江苏教育只有通过深入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才能真正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也为推进江苏教育自身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均质性趋势,但江苏北部地区与长三角第二﹑三等级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差距是拉大的,即极化趋势,而浙南的多数城市与长三角的发展差距在缩小,因此长江三角洲现在的空间结构不是"长三角(两省一市)—长三角周边地区",而是"三大经济功能区(长三角)+浙南—周边地区(包括苏北地区)",并且未来的空间结构演化不会以行政区划为发展方向,长三角周边安徽﹑江西部分要素禀赋优越的地区有望比苏北更早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来。  相似文献   

16.
广泛的区域教育合作是一种大趋势.这一趋势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教育互联互动,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国家、地区进行跨地域的教育交流合作,成为区域内各成员提升教育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背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高校已成为科研和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科研水平的发展,长三角高校开始探索建设实验资源共享体系。实验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帮助各地区之间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各自的实验数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实验数据资源共享还可以促进区域内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2010年颁布了《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实现目标。包括江、浙、沪三地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示范区正在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同时在高等教育方面,两省一市同样拥有着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天然的地理优势,拥有众多不同等级、配套完善的高等院校,拥有庞大的人才数量和多元的人才结构,在此基础上,长三角高教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适时出台,这不仅反映了教育问题,其特殊的区域性更反映了经济问题和地理问题。因此,针对这一战略规划,本文拟用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长三角高教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地方高校和《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组织的“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推动长三角区域性的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合作交流,服务长三角地方基础教育,提升长三角地区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来考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近年来,安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还需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