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发生学批评方法,就是分析研究作家从创作原型到作品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大概包括对作家创作过程中三个段落的分析、比较:(一)生活素材的来源。即作家据以写作的事件、人物原型、过去的生活积累等。(二)素材在作家头脑中构思情况,如动笔的契机,构思过程中所受影响的各种思想,设计的故事前后的变化情况等。(三)写成作品之后的修改情况,直到最后定稿为止。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认识和艺术反映的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发现以至最后形成艺术形象,其心理活动是异常复杂的,它作为完整而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功能有机构成的,具有细密的层次和微妙的结构。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认识文学创作过程的心理活动机制,曾致力于探讨作家孕育作品时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积累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作家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情感活动,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全部心理活动来说都只不过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不是别的心理因素,心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家将自己的艺术情感形式化(物化)的过程。当代青年作家姜天民的《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以其传神之笔,物化了他那丰富多彩的艺术情感。由于作家特殊的经历、特殊的人生领悟、特殊的生活见解,决定了他特殊的超常的语言运用。本文从五个方面作一深入浅出的探索,力求在姜天民小说研究中填补一个小小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写作过程中怎样把事情写得惟妙惟肖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或者情节。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作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写文章应有生活体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不是书房里憋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即作家创作时对作品的整体的酝酿、设计和孕育。它是作家在自己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在创作意图的指导下,在素材整理的过程中,开掘题材、提炼情节、安排结构、组织人物关系(联系、矛盾、纠葛)、确定与明确主题和艺术地表达主题的一系列形象思维活动。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6.
(一) 创作方法作为一种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原则,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解决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自古以来,一些有成就的作家,都在总结自己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肯定了文艺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亚  相似文献   

7.
语文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结果。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非常现实的重要课题。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似乎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  相似文献   

8.
美在距离中产生。郭启宏是潮籍作家,这一点使他与其他潮籍作家有共通的命脉;但郭启宏青年时代便离开了潮汕,求学广州,然后分配到北京,旅居京华数十年之久,这使他与潮汕本土作家拉开了一段距离。如果说,潮汕本土作家表现潮汕民众的生活,常因“身在此山中”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那么,郭启宏则因作为置身于潮汕本土之外的潮籍作家,能够在一定距离之外来审视、反省与描绘潮汕人民的生活,他更能在潮汕与外地(特别是北京)的反差中,获得许许多多的感悟(参见《潮人·后记》),  相似文献   

9.
按照目前具有统摄与超越性质的定义来讲,“小说是作象虚构的人和人的生活的描述”。这意味着,小说是作家个人创造的,表现的是作家本人对人和人的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认识。作家的这种感受与认识是在审美中进行的。小说既是对生活的认识,也是对生活的审美。小说的两大特性——真实性和虚构性,在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中统一并表现出来。作家的虚构性来自生活,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自身和自身生活发现和认识的历史。 毫无疑问,王福林的小说集《良心楼》(199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自身和自身生活的发现和认识。 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历史。人是社会的主体与灵魂,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关注人,认识人,表现人,始终  相似文献   

10.
<正>李佩甫(河南著名作家):河南作家近些年来在全国影响比较大,被称为"中原作家群",包括在外的豫籍作家和本省作家,比如说周大新、阎连科、刘震云、刘庆邦、朱秀海等。他们大多以河南的本土生活为素材,这与中原文化是紧密结合的,正如这样的土壤就生长这样的植物。我也期望大家能研究一些更年轻的作家,或者是对河南文学总体上做研究。同时也对今天选择我的作品来讨论表示感谢。何弘(文学评论家):在整个河南的作家特别是  相似文献   

11.
沿着沈从文的生活足迹,我们从乡村走向城市;追随他的精神,我们又从城市回到乡村.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现代作家,甚至整个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精神取向与物质取向的矛盾.这种矛盾究其实是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一作家柔石(1902—1931)和他同时牺牲的其他四位“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一起,一般称为“左联五烈士”,也因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而知名。柔石在师范学校上学时(1921)起就开始写作,1928年在上海进入作家生活,到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为止,时间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作品。过去,他在中国的评价,例如说“左联五烈士不但是作家,而且,更重要的,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然后才是革命的作家。”那终究不过是作为殉难党员作家来评论的,还没有作过深入他作品世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今人所谓文艺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家所反映的客观社会现实(包括社会的生活图画与社会的人物形象)和作家在形象地认识客观社会现实时的主观感受(包括思想、感情与判断、评价等)这二者的统一.至于文艺作品的形式,却包括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技巧性手段.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我国古代的杰出文论家们早已有所认识,并已屡作精彩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心灵理想化了的艺术结晶。其中艺术想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家独特、厚实的生活实践是创作的宝贵艺术材料。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他总是生活在局部、特定的环境中,其生活经验就有一定的局限,他不可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所有的事物,因而,在创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理想纵谈     
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别林斯基(1811一1848)俄国文艺批评家、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托尔斯泰,(1828一1910)俄国作家。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l 818一1883)俄国作家口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1 694一1778)法国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歹:】宁(1870一1924),无产阶级革命导l)币和领袖。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l 749一1832)…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力作,她在小说中娴熟地使用自由联想和象征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的小说家 ,她提出了“文学是一个整体”的重要命题。伍尔夫的“整体”观是文学理论的重大发现。她认为文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而文学之所以发展 ,是因为创作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包括客体 (生活 )、受体 (读者 )、文体 (形式 )、主体 (作家 )等四个因素 ,四者之间相互影响 ,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形成不同时代的文学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创作方法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在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关系上所持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在如何看待生活,采取什么样的艺术手段塑造形象等一系列方法步骤上,各人所持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是不相同的,于是  相似文献   

19.
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阔大的胸襟,是作家从事创作的基础,无此“诗之基”,创作就“如剪綵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叶燮语)。然而仅有这个基础还是不够的。作家要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体,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具有特出的智能结构,换言之,还必须具有超常的审美创造才能。为什么生活中思想先进、经历丰富,脑子里盛满了“故事”的人成不了作家?道理就在于此。足见超常的审美创造才能,是作家所以成为作家的关键性条件,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界限所在。多年来,我们偏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基础,这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题争议颇多,有人请作者发言,高晓声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一定都有主题,也不一定都没有。文学作品能不能没有主题?讨论之先,要弄请主题是什么。我们说的主题,是指从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中表现出来的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经过作家选择、提炼、改制成艺术形象而进入文学作品,当然会着上作家的主观色彩,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文学作品无不含有社会意义。王蒙说:“对主题思想我从来不反对,而且是非常赞成的。”(《漫谈短篇小说的创作》《青春》1982.4)孔捷生认为“哪伯只受到一点触动而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没有其意义——也就是主题”。(给严文井的信,《当代》198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