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意说明:根据我的了解,这篇小说学生在英语课上已学过。但语文课不同于英语课。我们学习这一课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根源;让学生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并学习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还要正确认识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辛;最后要结合课文进行拓展练习。这就需要教师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总戴着阶级的有色眼镜看《项链》,看到的永远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摘掉有色眼镜.换一种眼光,站在当今改革开放的高度,重读《项链》,你便能发现那挂假项链所折射出的美好人性的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3.
谈到《项链》的主题,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个说"我不同意莫泊桑的人生‘虚幻说’,虽说世事难料,但如果玛蒂尔德少那么一点虚荣,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一个说"什么下场?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却找回了自我,这是命运的成全啊";另一个说"如果命运这么成全你,你愿意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项链’是刺破小人物的命运的利剑啊"。  相似文献   

4.
“什么?珍妮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玛蒂尔德紧张地反握住佛来思节夫人的手,一脸的惊愕。“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5.
6.
我们听过太多关于爱情的美好誓言,如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最让人感动的不是誓言,而是用行动一生的坚守,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年轻美貌年老色衰,无论她感到抱怨或幸福,他都能用行动默默地为对方做一切,毫无怨言。  相似文献   

7.
盖爽 《文教资料》2010,(13):59-60
文章作者对一位年轻教师讲解的世界名著——莫泊桑的《项链》进行了实录,认真分析了其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开放性的思路引导.并指出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问题.最后点评,认为课堂教学总体上比较成功,反映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文学底蕴.值得同仁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8.
有人因为弄丢首饰而一贫如洗;有人因为得到首饰而一夜暴富。弄丢首饰的因此而真诚可爱;得到首饰的却因此面目可憎。真诚可爱的从此过上了心安理得的生活;面目可憎的却从此生活得永无宁日。这不是什么人生AB剧的剧情,这是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两篇传世经典之作——《项链》与《珠宝》的主要情节。  相似文献   

9.
社会充满竞争,有成功,有失败;人生充满挑战,有机遇.有挫折。一帆风顺、事业成功是人人向往、令人骄傲的。但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我们是正视它.迎接它.勇敢地与之作战,还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自甘沉沦?我们的青年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力量.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甚至陷入错误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常言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这个道理。著名的文学家柳青说过:“人生紧要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形象而尖锐地讽刺了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腐朽思想对人的腐蚀,通过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迪与教育。该小说曾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本文从艺术特色这一角度对《项链》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1.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思,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何佐华 《教育文汇》2004,(11):34-35
一篇《项链》.我教了不下8遍。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法,愈教愈感到失落,憋闷。那一条项链,在我的内心,20多年来熠熠生辉,拂拭不去。那可怜可敬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时时站在我的面前.逼视我的《项链》教学,审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用心.  相似文献   

14.
15.
教<项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梳理了全文的情节,把握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后一部分构思的妙处,我以退为进,抛出了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如果删去小说的后一部分,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部分,对原文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18.
对《项链》的价值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评价——“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这种说法没有作品依据和作者思想依据,也没有现实意义,《项链》的价值意义是多重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项链”所蕴含的宿命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19.
玛蒂尔德在许多人的眼里,一直都是一个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的典型形象,她戴着这顶纸糊的高帽在人们的意识里定格了很多年。其实,作品唯一的一处议论中"成全"一词,值得玩味;主人公性格前后的变化,令人深思;结尾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情节,给人遐想。从以上这些方面,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创作意图。他要让这位诚实勇敢、饱受十年辛苦磨难的劳动妇女,最终得到精神品质和物质财富的双重报答。  相似文献   

20.
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作品《项链》,一直是高中语文的讲读篇目,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也就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涂上了阶级的色彩,直到今天新版“教参”的三种看法,也有一些历史的痕迹。新版“教参”的一种看法是“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