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季羡林.人们总会把他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联系在一起。是的.从1946年留学回国到北大创办东方学系.直至现在,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过东方学系。五十多年采.中国的东方学就是季羡林,季羡林就是中国的东方学。  相似文献   

2.
98岁的季老季羡林、93岁任老任继愈,在2009年7月11日同一天辞世。 “人生不满百”,一语成谶。季羡林先生尽管久居医院。但对高寿者来说.他的身体算是较好的,精神状态更是不错。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挥毫,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等。他是因心脏病突发。突然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3.
2008年度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授奖名单近日公布,全世界共有135人获奖.97岁的学者季羡林名列其中,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荣誉。季羡林在印度传统文化研究和翻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据悉.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期间,就曾称季羡林为“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印度政府也早就开始考虑授予季羡林这一印度国家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终身教授。主要著述有《糖史》、《土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等,并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已出版《季羡林文集》24卷。季羡林从穷乡僻壤走向了世界,走遍了几个大洲、几十个国家,成为见多识广的著名学者。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出众?他在自传中回顾小学到高中的经历时谈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他的叔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家长——懂得教育投资,实施严而慈的家教,这对现在的家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说到育人教书,不能不提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一样宝贝——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即俗称的“国学”,但几十年来,在国人心目中,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这件宝贝的身影正渐行渐远。据2009年7月18日《羊城晚报》载:7月1日,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北京辞世。搜狐博客网做了一个网上调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ICON”。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14日,我院刘海峰教授入围2005年度文化人物,并在2006年1月5日截止的网络票选中名列第五位。本次入围的年度文化人物还有季羡林、金庸、何祚庥、刘心武、贾平凹、纪宝成、李欧梵、陈丹青、崔永元、阎崇年、靳尚谊等11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金庸、崔永元、刘心武、季羡林和刘海峰,他们的得票比例分别为35.9%、29.45%、27.86%、26.87%和26.78%。评选结果将由网络票选和专家评审共同确定,网络票选结束后,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最终评选结果将在2006年1月中旬颁奖晚会正式公布。最终胜出者将获得年度文化人物奖,2004年度文化人物为金庸。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5,(7):101-102
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名教授季羡林曾列出了他最喜欢读的十本中国书。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理有据地摆事实讲道理,还加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和你面对面地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隽永的语言,仔细品味,令人感悟至深。从教十年,  相似文献   

1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这是德国风情留给我们的印象,那季羡林先生呢,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年,他又是怎样评价德国的?请大家读读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谦虚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散文具有学者的哲理风范;个人独具的真朴禀赋,使他的散文洋溢着饱满动人的热情;对梵学的深刻体味,使他的散文体现出缓慢的精神境界。读季羡林的散文,仿佛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他的痛苦挣扎,找到释放心灵的钥匙。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留德十年的生活,对季羡林散文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用一座图书馆来形容他是恰当的。中国上世纪50年代遘选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是他们中最后一个辞世的.季先生的离去无疑象征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报》报道,为了纪念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诞辰100周年,由其子季承授权、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文集近日面世。该文集共包括5部作品:《季羡林自传》展现了他的奋斗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自2001年住院后在病榻上所撰写的文章,涉及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季羡林谈人生》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谦虚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散文具有学者的哲理风范;个人独具的真朴禀赋,使他的散文洋溢着饱满动人的热情;对梵学的深刻体味,使他的散文体现出缓慢的精神境界。读季羡林的散文,仿佛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他的痛苦挣扎,找到释放心灵的钥匙。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留德十年的生活,对季羡林散文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留学生的风范──记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是曾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散文《春满燕园》中的一段文字,内容淡雅、朴实、隽永,极富情感,深受师生的喜爱,散文作者就是遐迩闻名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从17岁开始写散文,几十年未曾辍笔,共创作了80多万字的散文。…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  相似文献   

17.
人际网结     
文革十年,季羡林老先生饱受折磨,人际交往尽失,精神几近崩溃。有《牛棚杂记》记其事:先生以牛鬼蛇神之身,甫出牛棚,邻人视若瘟神,避之唯恐不及。  相似文献   

18.
张鹰 《教学随笔》2014,(7):93-93
1935年9月,季羡林和一些清华校友一同前往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期只有2年。为了在留学期限内顺利拿到学位,季羡林的其他清华校友纷纷拿中国题目做起文章来。就拿季羡林的校友乔冠华来说,他本科学的专业是哲学,到了德国,将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庄子哲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用功 《中学教育》2005,(6):63-63
2001年,凤凰卫视主持人对季羡林进行了一次访谈,季老的大实话听了让人忍俊不禁,久久不忘。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教育与职业》2007,(4):112-113
我国将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绿色通道;北京四所高校违规转卖学生票优惠卡被严重处理;北大设置蔡元培奖季羡林等十大名师获此殊荣;200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