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3,(31):30-31
《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和闰土的友谊,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教学时不能进行烦琐的分析串讲,而要依据本课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抓住人物描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进行个性化阅读,从中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感受友谊与真情,并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在习作训练中学会创造。一、直观导读,感知形象1.复习导入:《三味书屋》是介绍谁读书的地方?(出示鲁迅肖像图,学生谈对鲁迅的了解。)2.出示课文插图1,感知闰土形象…  相似文献   

2.
从中学的视野里来探讨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进而揭示其文学和思想的价值与意义,这在鲁迅接受史上必将会作为诸种阐释系统的一种而存在。文章从培养现代国民(公民)的角度出发,来阐释现代性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是如何看待鲁迅、如何感受鲁迅作品价值和作用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如何感受文学作品、如何感受知识分子、如何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渲染情境,朗读方法指导 1.齐读,感受情景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少年闰土》.好文章不厌百回读.但是这节课的阅读有新要求:一是你要懂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二是要联系所学加深对课文的体验,三是老师希望你们能因此喜欢上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从唐宋八大家到鲁迅,我们的散文传统怀着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鲁迅过人的尖锐和思辨力使散文一度发出了狮吼雷鸣之声,透过鲁迅,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字也是大力神。这是 20世纪上半叶的力量。如今大力神鲁迅已经被人们虔诚地供奉在文学的神殿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的高度却也是难以超越的,因此我们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人们信仰鲁迅,崇拜鲁迅,却在文字中无声无息地逃避鲁迅;鲁迅这盏民族魂的探照灯照亮了散文的旅途,但旅途上没有什么人。 ——苏童 主持人语:我中学的时候,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喜欢一切美好的、柔软的…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渲染情境,朗读方法指导1.齐读,感受情景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少年闰土》。好文章不厌百回读。但是这节课的阅读有新要求:一是你要懂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二是要联系所学加深对课文的体验,三是老师希望你们能因此喜欢上鲁迅的文章。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  相似文献   

6.
少年鲁迅善对词句鲁迅(1881年一1936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博学,历来被人们特别称颂。这与他从小就勤奋学习分不开。鲁迅少年时代就学于“三味书屋”。一天,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出了个三字对:独角兽。几个学生觉得这有何难,没好好动脑筋便抢着回答,...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鲁迅读本》是一本关于如何引导中学生阅读鲁迅其的本。读本指出,了解鲁迅其要有一个过程,即: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鲁迅,从而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总之,“读点鲁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研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研会议上,有的同志认为“百草园”是充满着欢乐的,而“三味书屋”却是呆滞和压抑的,文章就是通过这不同环境的对比来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的。大家几乎把“三味书屋”说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是封建教育的缩影。其根据不过是“最严厉的书塾”、“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些字句,还有师生所读的都是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等等。后来我把鲁迅这篇优美的散文看了一次又一次,却总看不出鲁迅对“三味书屋”有什么憎恶、责备的情绪。鲁迅写这篇散文,时间在一九二六年。那时他在厦门,暂时脱离了战斗,环境很寂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库房里,存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二树山人写梅歌》。这是鲁迅于清朝光绪丁酉年(1897)即三味书屋读书时期完成的手抄,字迹工整、秀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鲁迅手迹。青少年时期的鲁迅读书非常刻苦,在三味书屋时,曾因迟到受批评,在书桌上刻上"早"字以自警。同时,从少年时期起,鲁迅就有抄书的习惯。这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组课文是以“走近伟人”为主题编排的:一是五年级上册的“走近毛泽东”,二是六年级上册的“初识鲁迅”。编者选编这两组课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伟人的风采.感受伟人的情怀。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见课文,不见伟人”,往往选择“教课文”,而不是“教伟人”。  相似文献   

11.
张镇权 《小学语文》2010,(11):51-5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文章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此文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21年,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有些话还比较深奥。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师生会对文中一些内容提出疑问,有些问题在教参中又找不到答案。笔者根据平时所阅的一些资料,对文中几处疑点进行辨析,供同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六一公公非少年王棘《鲁迅笔下人名的由来》(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4期)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读后得益不少。但文中提到《社戏》里的“六一公公”,说是“粗看以为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公公,事实却是鲁迅幼年到外婆家作客时的好伙伴”,好像认定“六一公公”也是...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认为“讽刺”就是“真实”,是“事实如此”,这种“真实论”的讽刺观与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基于对于现实中的虚伪之憎恶与滑稽感受,鲁迅才会将“讽刺”理解为“写实”,理解为对于最普遍最平淡的“实情”的揭露与描写,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又塑造了鲁迅对于虚伪与伪崇高的逆反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并驱动他在揭露虚伪的时候经常使用一种自贬式的反讽修辞.  相似文献   

14.
《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版教材 ,这对喜爱鲁迅散文的我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八年前第一次教这篇散文 ,我就被它那醉人的环境描写、白描式的人物刻画、质朴的语言功底、深刻的心理剖析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种感受使我在讲授课文时妙语连珠、左右逢源 ,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在课堂上 ,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 ,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我们知道 ,在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中 ,经过引导后的读书思考、想像、探究 ,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 ;即使经过引导 ,学生仍不能理解、感悟 ,但只要是能让学生思维闸门开启 ,内部言语开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所以探索一条鲁迅作品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一是找准沟通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三是加强课外阅读,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四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鲁迅语言的巧妙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9)
文章一:导语:在群星璀璨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天空中,鲁迅、茅盾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两颗明珠了,那么,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一直闪耀在文学的夜空,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就请同学们和作家唐成先生一起走进鲁迅与茅盾,《感受大师,感受文学》。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则是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记叙了少年闰土刺猹、捕鸟等趣事,刻画了他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这是和儿童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靠得较近的一篇文章了。编者将其放在本单元的第一篇,大概也是为了便于小学生走近鲁迅,  相似文献   

18.
一 品读肖像描写,看闰土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知道他是谁吗?生:鲁迅。师:(出示鲁迅照片)看来,单元导读中这一段描述牢牢地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点。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  相似文献   

19.
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中选编的两个人物主题单元,分别是五年级的"走近毛泽东"和六年级的"亲近鲁迅"。单元开篇皆是其代表作品,选编在"亲近鲁迅"单元的就是小说《故乡》的节选——《少年闰土》。虽说是节选,但《少年闰土》从行文上看完全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其表达方式的丰富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向读者讲述作者与保姆阿长之间的往昔故事。童年感受与成年回述的情感差异是指幼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体验与态度评价是不同的。本文从琐碎小事、长毛故事和《山海经》绘本三个方面解码其中的情感差异。无论是童年感受还是成年回述,作者都是采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敬重、感恩和无限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