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艺术"通常是指这个时代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时间大概是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现今21世纪的艺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规定性注定了它在面对当代艺术时不可能无动于衷。当代艺术反形式、反物性、反艺术的艺术表现,其制作材料、方式、形式,艺术家的创作目的等都给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工作带来困难。艺术博物馆收藏当代艺术的诸多考量中,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和艺术市场是其考虑的外部因素,展示问题和保管能力则属于博物馆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2.
回溯历史,美国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以古代传统的艺术种类如青铜器、瓷器、书画、家具等为主,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观众的大幅增加,美国各地的大型博物馆都将中国当代艺术列入其展出计划中.从美国博物馆已经举办过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诸多实例来看,不少艺术家已经在异国的展场中开始集体亮相,不少作品被纳入博物馆的收藏序列中,成为当地公众了解中国艺术发展现状的一个直观来源.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现代传播》2004,3(2):13-17
大众传播环境中 ,当代艺术模式转换已是显著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大众的艺术接受由“阅读 /思考”形式转向“直观视听 /感知”的身体形式、技术材料和手段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明显强化、艺术的意识形态扩张力度愈益表面化等。同时 ,当代大众传播普遍参与大众日常生活、制约人的思想方式 ,又在当代审美文化层面制造了“传播假相”的弥漫 ,客观上导致了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中的当代艺术状况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需要从“展示性”、深度削平、艺术活动的流行性 /消费性与艺术批判性要求的矛盾、技术推动力四个方面加以深入关注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Karen Smith出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1990年,她到香港艺术杂志Attention任主编,这是她关洼中国当代艺术作晶的开始。1992年底,Karen Smith来到北京并生活至今。目前她已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安雅 《大观周刊》2012,(25):36-36
“85美术新潮”动摇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第一次把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背景下.重新思考艺术的基本问题,中回艺术从此不可逆转地跨入了另一个时代。自此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它的基本结构在“85新潮”时期已经形成。今天我们对这重要的一段历史,了解的方式却十分有限。只能通过对大量资料书籍的分析和理解.来阐述“85新潮”对我国油画走向当代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涛 《编辑之友》2016,(3):101-105
书籍是承载知识、思想、信息等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在不同时代,书籍被赋予了不同形态,是当时的文化背景、科技水平、社会状况、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反映.书籍设计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全球化浪潮下的冲突与融合逐渐加强,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文章探究了当代艺术环境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形态,阐述了实现书籍形态设计创新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商业敏感始终是南方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富特质的精神,这是因为南方的背景和经验。南方很早就有了对现代美术的思考,其视觉语言系统比整个中国现代美术显而提前一步。不知是隔膜还是拒绝,美术运动成了北方中心主义的代名词,在由许多艺术批评家制造的主流文化圈中(特别是北京中心主义),从架上到装置再到行为艺术,艺术家成了更替新旧视觉样式的"玩  相似文献   

8.
郭泰民 《今传媒》2020,(2):132-133
本文是以新时代为背景来阐述现代科技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和科技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在科技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中产生了新的语言,从原来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创作出反映时代契机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把情感传达给观众。以装置艺术与具象雕塑为例,结合科学技术的方式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形式与新的视觉、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多个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给当代艺术的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将数字媒体和当代艺术融合,在艺术创作中加入新的创作理念,让艺术创作进入后影像时代,形成新媒体艺术,并从中总结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赵寻 《现代传播》2023,(8):113-121
批评者针对早期古装片展开丰富的批评和讨论,议题核心始终直指电影的历史性和艺术性。早期中国古装片的商业实践和艺术探索,在不断地接受批评检视的过程中,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之下,由历史与电影的浅层交涉到历史电影艺术美学的阶段性生成,经历了民族性反思、艺术性建构、主体性确认的过程。批评史的视野,有别于基于文本分析的一般研究,后者专注于艺术家对民族意识建构的过程,而前者则为揭示现代历史理性介入电影艺术的历史过程,以及理解“群众性”民族主义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刘静 《大观周刊》2012,(1):77-77
中国当代雕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当代艺术的其他形态一样,当代雕塑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的历史,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艺术思潮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在物质生活步向“小康”社会的今天,绘画或视觉艺术已融入到人的生存空间和物质创造中,市民的化、精神明和健康水平连成一体。因而,营造现代化高质量和富有人精神的环境,将有利于支持健康人群发挥潜能和享受生命。艺术存在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这是现代艺术的实质。所以,即使类似绘画创作和宣传设计同健康之间这些冷僻的话题,在这个充满开创性活力的化环境中,我们也能应顺这些悄然的变化,这是当代艺术赋于我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安雅 《大观周刊》2012,(21):286-286,250
“85美术新潮”动摇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的主流艺术观念,第一次把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背景下,重新思考艺术的基本问题,中国艺术从此不可逆转地跨入了另一个时代。自此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它的基本结构在“85新潮”时期已经形成.今天我们对这重要的一段历史,了解的方式却十分有限。只能通过对大量资料书籍的分析和理解,来阐述“85新潮”对我国油画走向当代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戏剧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成热到兴盛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艺术更是从民间艺术发展到民族艺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档案为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卢静 《大观周刊》2011,(29):77-77,84
豪斯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应该辨证地学习和借鉴包豪斯设计的教育理念,发展和改革我国的现代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汇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与世界各国其他艺术作品同台展出时,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的姿态。本文分别从民族的认同与世界的融合、深度的批判与细腻的关怀、再现的力量与表现的思索、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呈现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的部分作品,力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在仰视艺术的同时俯身创作,使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发电。  相似文献   

17.
吴静 《今传媒》2014,(1):152-154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汇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与世界各国其他艺术作品同台展出时,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的姿态。本文分别从民族的认同与世界的融合、深度的批判与细腻的关怀、再现的力量与表现的思索、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呈现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的部分作品,力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在仰视艺术的同时俯身创作,使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发电。  相似文献   

18.
孙杨 《大观周刊》2011,(30):104-104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史,然后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学者高名潞先生的观点为例论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当代艺术的不足之处。最后总体归纳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处和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杨 《大观周刊》2011,(38):49-49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史,然后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学者高名潞先生的观点为例论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当代艺术的不足之处。最后总体归纳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处和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优 《新闻爱好者》2012,(10):26-27
中国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90年代后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新媒体艺术在进入中国以来,逐渐摆脱了西方新媒体艺术的束缚和影响,经历了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虽然步履艰难,但也渗透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每个角落。本文试着梳理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西方为借鉴,对我国新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