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新华社海南分社组织海南部分媒体记者对《中国记者》杂志进行了一些评点。一、“专题”对记者业务的指导性强《商旅报》新闻中心副主任李雪山说,“专题”栏目每期都围绕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问题,就如何进行成功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引领新闻报道方向,这样的栏目设置和稿件安排,对从事一线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帮助很大。如2005年第8期推出的《节能报道  相似文献   

2.
从2011年9月25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呈现出了新的变化,播音风格清新亲切,节目编排贴近群众,稿件文风情真易懂。《新闻联播》的这些变化,是个明显的信号,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亲民"、更注重遵循新闻规律。这个传统的老牌新闻栏目从"拿着架子"做宣传,变为"俯下身子"说家常话,从生硬地"灌输",变为以人为本地"渗透"。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新闻联播》正在从一个宣教者开始向百姓贴心人转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细心的观众可以察觉到《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进行了一些“微整形”。从片头片尾曲到整体视觉效果、主持人阵容等方面的改变,让观众对一向“端庄得体”的《新闻联播》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一系列的外部“易容术”只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旧貌换新颜”对于《新闻联播》内容理念的发展可谓不痛不痒。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档节目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节目内容和风格思路的改变。如果《新闻联播》仍旧在内容上保持旧有的结构,节目团队仍旧保持旧有的创作思路,那么,所谓的“改版”也必将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方,无法取得预期效果。①而就在今年,《新闻联播》中一系列的“变脸”小动作,却打破了这种质疑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电视新闻多了些许期盼。  相似文献   

4.
罗京去世,再次引发《新闻联播》“变脸”猜疑。但据央视内部人士透露,《新闻联播》改革,事涉栏目新闻之外的定位,不是一句市场化就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央视《新闻联播》是给什么人看的,是只给领导干部看,还是给全民大众看?央视《新闻联播》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部署工作、宣传政绩的,还是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国内外风云大事,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的窗口?这两个问题是决定《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9,(5):6-6
据北京晚报:今年3月,《普知Reader’s Digest))实行内容全面升级.并计划于4月,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美国《读者文摘》87年历史、全球50个版本中第一个加大新装版。杂志的尺寸将由原来全球统一的185mm×135mm加大至255mm×185mm。出版方认为,此举标志着《读者文摘》在中国市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尺寸的改变将更好地增强杂志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力,并在原有基础上,提供给读者更加丰富的资讯内容。  相似文献   

7.
“记者座谈”与《记者座谈》专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凤  常松 《新闻世界》2009,(11):71-72
“记者座谈”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自己的组织。“记者座谈”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办的《记者座谈》专栏,是当时中国新闻行业职业化进程向前迈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个CCTV,CCTV有个《新闻联播》,这两样东西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很难想象,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我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更难想象的是,CCTV没有《新闻联播》,又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相信假设.好在,CCTV和《新闻联播》一直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你见或者不见,它们就在那里.每晚7点,打开CCTV,与《新闻联播》面对面,看到熟悉的面孔,听着熟识的声音,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感觉《新闻联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变”才是它的常态,变化则成了意外.它以不变应万变,人间沧海桑田,《新闻联播》自岿然不动.世界在变,新闻在变,CCTV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牌局被洗了一遍又一遍,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语法和新闻语态也被深度颠覆,但是,在万变之中,《新闻联播》依然如故.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除了《新闻联播》不变,其他都在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4,(1):32
"焦点"栏目是《中国记者》杂志重头栏目之一,以探讨新形势下中青年新闻工作者采编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问题为宗旨,解疑释惑,互相砥砺,坚定职业理想。已经做过的:新闻人才流失、采访难、英年早逝的媒体人、传统媒体人技术思维入门、媒体人的转型难题,等等。是本刊最富于创意和贴近实际的栏目。为进一步提高栏目质量,探索新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4,(2):67
"焦点"栏目是《中国记者》杂志最重头栏目之一,以探讨新形势下中青年新闻工作者采编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问题为宗旨,解疑释惑,互相砥砺,坚定职业理想。已经做过的:新闻人才流失、采访难、英年早逝的媒体人、传统媒体人技术思维入门、媒体人的转型难题,等等。是本刊最富于创意和贴近实际的栏目。为进一步提高栏目质量,探索新传播形势下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引导力影响力,本刊从2014年第1期起特与《南京晨报》合办该栏目。《南京晨报》是南京乃至江苏具有影响力的新锐都市媒体,近年曾有多项创新。《南京晨报》近年来提出"走进新阅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读者调查”活动共回收到问卷1003份。为感谢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合作,本刊将回收的问卷按收到时间统一编号,采用摇奖方式产生了65位获奖读者。一、二等奖获得者的奖金已按地址寄出。考虑到读者已办妥订阅1994年《中国记者》杂志的手续,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1月,《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王克勤接到股民投诉:李学仁,投入55万元在甘肃华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炒股”,过了一段时间,他多年积存的53万元便付之东流。李晶华,1999年7月,在兰州力鑫经济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炒股”,她买的云南铜业股出现跌停板,李要求公司马上平仓,但报单小姐(法人代表陈耀争之妹)称无法平仓,还要求李再吃进1000股爆仓,结果爆仓之后也不平仓,直至该股出现第三个跌停板,公司才为她平仓,仅这一笔,她的亏损加上手续费就已高达1.6万元。从1999年3月她陆续入到“力鑫公司”的9.4万元,到此时已被洗得只剩3300元了。徐作刚…  相似文献   

13.
纪平 《新闻前哨》2011,(6):104-104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中国记者》陈芳、陈国权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做记者也是个技术活,光有热情,缺乏技巧,仍然无法实现记者兼济天下的抱负。新闻采访报道看似简单,"不就是问一问、记一记、写一写嘛。"实则比较复杂,其中包含的复杂因素很多,  相似文献   

14.
《新闻联播》十几年来保持不变的播音阵容,6月5日终于被打破。年轻、时尚的“康李配”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国际收视调查公司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该栏目当晚收视率升到了3.7%,而一周前(5月29日)的收视率是3.5%。 然而分析人士认为,新人加入带来的新鲜感可能会很快消失,因为他们将被《新闻联播》严格的规范模式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这只是《新闻联播》的一个微调,但它释放出了一个信号:《新闻联播》几乎不可动摇的节目风格也开始松动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再次走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当选的7位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之初便将一股清新之风吹遍九州大地。常委们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无不透出"新"来。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7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备受外界关注,"有力、高效、务实"和"谋变"等词汇成了全球媒体报道"习李新政"的"热词"。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有词赞扬王勃的《腾王阁序》,他在所写的《贺新郎》中说: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连大诗人辛弃疾也称其为翘楚,可见分量之重了。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一批记者群中之翘  相似文献   

17.
“谁是我们的基本读者”? 1993年第九期《中国记者》刊出以《请您参与办好<中国记者>》为题的读者调查问卷后,共收到1003份问卷,来自除西藏、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甚至有远自墨西哥来的。 一些读者工工整整抄下问卷,绝大多数读者都写下了感想、批评和建议(下期将摘发部分读者来信)。其中,来自中央级报刊台的问卷有16份,省级报刊台的72份,地市级报刊台的205  相似文献   

18.
第一部反映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表现全国新闻工作者杰出业绩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记者》近日摄制完成。该片总片长3小时30分,共分6集,经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上海东方电视台一年半的共同创作,  相似文献   

19.
本刊陆续收到大批读者来信,广大读者在来信中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或鼓励,或批评,或建议,对本刊寄予厚望,我们深为感谢。今后本刊将继续选登读者来信,期望更多的读者来信指导、批评和帮助我们办好刊物。本期发表的几封读者来信,对本刊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错误提出了批评,我们诚恳接受,努力改正,逐步消灭各种错误。有的读者来信批评刊物发行太慢,我们将同邮局联系,努力提高发行时效。有些读者来信建议增设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础知识、回答读者问题等栏目,建议聘请特约读者,我们将尽量做到。有的读者在来信中提出《作品评析》应当附上所评作品的原文,我们考虑,凡介绍篇幅较短的作品均可附原文,但几千字的长文就难于做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将在评析文章中适当摘引一些原文,同时注明出处,以便利读者查阅。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县级广播站编采人员,是《中国记者》的长年订户和忠实读者,从中获益甚多。据我所知,我们萍乡市所有的新闻单位都订有这个刊物,有的单位还做到了人手一册。每逢同行们在一起探讨新闻业务问题,无不提及《中国记者》上的有关文章或观点。有的老新闻工作者甚至将《中国记者》上的文章摘录选编,作为对通讯员进行业务辅导的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