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文化转型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直接制约着我们能否在实质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文化转型应坚持尊重历史、传统重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努力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描述展示出舞蹈与社会心理之间相依的关系,这种关系使舞蹈经历了由求生的本能反映到“供人欣赏的艺术”,再到“人们娱乐的行为”的历史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印证了舞蹈存在的式样与舞蹈的发展是社会心理的选择和适应。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普通大众的心理变化引起人审美情趣的改变,从而导致人们欣赏倾向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而“拿来”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人所欣赏的大众文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它不仅符合审美规律,同时也符合价值规律。当然,它的出现丝毫不影响大众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各种文化产品去品味不同人生价值。舞蹈正是在这样的适应与选择空间中尽其所能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3.
小写的文化: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在认识转型极限时期中国大众文化心理的基础上,理解本土文化资源和两种文化时间的差异,是大众文化理论必须关注的问题.大众文化不是审美的领域,它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消费功能.在文化生产单一的时代,我们呼唤娱乐文化的出现,希望文艺能够轻松并更具欣赏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审美的领域制造的所有文化制品都具有合理性.就现实的大众文化状况来说,它虚拟的两种文化时间所导致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对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4.
电子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主流媒介,影响和制约着审美文化的发展.从消极方面看,它以其商业性和大众化让审美文化沦于庸俗化,不断消解着审美文化;从积极方面看,它从内涵的深度和外延的广度拓展重构着审美文化.不论是消解还是重构,都是审美文化借助电子媒介向现代转型的必由路径,关键是理性分析对待,唯有如此,才能早日构建起社会主义的现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功能由政治教化和理性审美型向娱乐和商业型转变。大众文化的兴起是经济转型、文化意识形态的淡化和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文化突破了精英文化的沉重性和受众面的狭隘性,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形式和功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双为"方向。但它也存在着消解崇高、趋向媚俗等不足。要通过文化的商业性与品位性的有机结合,善于吸收主流文化的责任意识和精英文化的理性审美来提升其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6.
晚唐艳情词凸显出社会文化转型、社会结构变革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变化。它是在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的渗透下,以俗艳为特征的世俗性文化和以享乐为目的的内倾性文化交汇的产物。它消解了正统的价值道德观念,使文学从单纯追求政治伦理教化中解脱出来,使诗词艺术也相应的摆脱实用性而向娱乐性和审美性发展。它在艺术上所追求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之路。为我们揭示了传统诗歌向来回避和抑制的人类心理深层的文化内容,具有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因而也更具有解放思想与更新观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文化变革对各社会群体所形成心理压力形式和压力总量是不同的 ,同样文化变革对成年人群体仅造成新的顺应时间延长 ,而对青少年群体则可造成新的心理顺应困难 ,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形成心理症候群。价值冲突压力是文化变革压力的核心内容 ,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顺应困难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由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化价值观念转变 ,传统价值取向是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人生价值主旋律 ,从这一主旋律出发 ,提倡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 ,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这种…  相似文献   

8.
韩梅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125-127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当今许多领域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了广泛的转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着审美的变化,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不同的转变。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当今大学生群体的阅读兴趣任重而道远,相信大学生会对阅读有着深刻的认识,希望当今的大学生会在书香世界畅游。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转型,文化也随之转型,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由开放的当代文化模式。伴随着文化转型,当代审美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变,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二元对立不同的审美范式,在此,私人审美得以凸显,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社会政治关怀,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当代文学创作也因着这种文化转型和审美新变而疏远以往的宏大叙事、国家政治关切,而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私人体验,从而构建起人们的私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接触必然引起文化移入。文化移入指文化上有差别的群体之间持续而广泛的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以儒释道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正在经受异质文化的压力和冲击。本文分析了文化移入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的弱化、嬗变和转型趋势,并从中国的民族成员相应将发生的人格心理变化入手,试图在这种阵痛中寻找民族文化传统在扬弃或更生中可能的转归及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剧烈变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在21世纪初同样面临着新的转型。具体来讲,一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三是由师范到向师范与学术并重型转变;四是由基础型向综合型转变;五是由混合型向分段型转变;六是由政府独资型向社会共建型转变。这种转型既是由师范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理决定的,也是由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使其然。因此,在转型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切合高师教育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4.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其各种活动是由人进行的,人的心理活动或状态对组织的各个系统有重大影响。因此,心理学将组织的概念定义为:组织是个体、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及其社会环境交互影响的复杂机体,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心理体系。学校组织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系统,它是由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及所处的内外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师作为学校组织构成的因素,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存在,他们的心理都会受到组织传统心理气氛、组织定势及组织状况的影响而变化;同时变化了的个体或群体心理反过来又会增强或削弱组织的心理功能,从而会影响组织的变革和发展。本文拟就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它与教师心理的相互影响、制约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谬误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种双重的结构:既是历史的审美经验成果的积淀,也是个人审美经验的积淀。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同社会的集体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美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美的存在的价值却有赖于审美的感知。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的审美心理会受到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作品的刺激,从而形成欣赏上的心理激动。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舞蹈自古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古往今来,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庆典,欢迎外国元首,都在仪式活动中穿插着本国民族的传统舞蹈。这样,舞蹈便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只要接触到它的原始形态,就会感觉到它与人的生命的密切关  相似文献   

16.
《围城》超越时代的审美和文化意义,即一方面富有特点的讽刺风格给我们提供了永恒的审美经验和社会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它的讽刺形式不仅揭穿了历史现实中的丑恶本质,而且这种讽刺形式所触及的人性缺陷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完善自身的恒久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心理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在国民或民族成员中所积淀成的心理定势。文化心理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普遍的价值标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俗风范等,它是一个民族数代人积淀而成的比较稳定和普遍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历史上影响着人们,而且也影响着现实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转型与高等教育育人观的转变吴秀琴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历经变迁,这种变迁最深层次地反映在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变迁是文化转型中对教育影响最为深刻的方面,它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育人观念。本文从传...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浪潮下,作为社会文化生活一部分的现代诗,所起的社会功能正逐渐转变。大众文化心理基础发生一定变化,对当代汉语新诗发展产生影响。审察大学生群体对现代诗歌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探究此种转变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审美意识支配下进行艺术形象创造的特殊的社会行为,它要受一定时期独特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制约,在每一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这样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实也就是审美情趣不断变化,审美实践逐渐深化的过程。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初、盛、中、晚唐的诗人们,由干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各自所具备的社会心理不同,因而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多姿多态、各具特色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