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语五册《自相矛盾》,是一则文字浅显而寓意深刻的寓言。过去,我教这则寓言,只注意学生读的遍数多,教师分析讲解的详。但到了毕业年级检验时,才发现学生大都把“自相矛盾”这个词的意思遗忘了。吸取过去的教训,再教《自相矛盾》,我把教学过程改为四步。  相似文献   

2.
"故乡"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她在我们的精神情感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次再教《我心归去》,我反思过去的教学体验,对文本和学情进行了重新审视。若能对他们构建自我精神家园有一点启示,那么就足以令我这个老师感到欣慰,也鼓舞着我不断审视并推翻曾经的教学,构建更具人文精神和思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努力,当然也能成为我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名诗。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绿"字的妙用成为千古美谈。以前我教这首诗,只是认为它是一首纯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学习比例尺,不但可以加深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5.
《回声》教案新疆教科所特级教师张岚教学要求:1.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及回声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词句,掌握5个生字和有关词语,会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读句子。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掌...  相似文献   

6.
比较于一般说明文,科学小品更注意说明的生动有趣。丁时祺在《回声》一文中就善于通过多种手法,使行文妙趣横生。顺手牵羊“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文章的说明对象。什么是“回声”?为了避免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进行阐述而带来的抽象  相似文献   

7.
《回声》教案□太原市新建二校李晓红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文章虽短,白描手法却运用得出神入化。文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写意山水,勾勒诸多变化,悠远脱俗。品文是教学的关键,所以笔者把“品味白描写法,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作为该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描绘的那种天地浑然一体的意境。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环节让学生逐步理解白描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9.
我和许多老师一样,十分喜爱朱自清的《春》,每次教《春》的时候心中都充满了激情。今年我又教《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产生了怀疑:虽然我细致分析,精心板书,但这是我的阅读体验,学生未必能够与之共鸣,也就谈不上有所感悟了。为了让学生感悟文本,感悟春  相似文献   

10.
《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这篇课文过去的教法往往是抓住学生喜欢的内容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感悟,了解体会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种教法思路清晰,重点也很突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会把对草塘美丽风光的深情赞美融入其间;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线教师,经历10年课改后,新课程理念已深入我的内心,并自觉转化为我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回声》(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21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它明白那声音是回声。课文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导语同学们先听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胆子很小又很迷信。有一天黑夜,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时,快步走在石子地面上,忽听得在自己的脚步声后,还夹杂着一种“咯咯”的声音,心里一慌,脚步不由地加快起来。可是“咯咯”声也紧跟着快起来,好象有什么在后边追他似的。这一下,他可吓坏了,怀疑是鬼追上来了,于是飞步狂奔,最后竟然晕倒在地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学们也都看了课文后边的附录。小剧本中的大郎为什么“吃了惊,奇怪地望着”?寓言中的那只狗为什么开头很骄傲,后来却吓得回头就跑?原来,他们三个都不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学道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说明文《回声》,来准确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吧。二、导读思考: 1.课文中哪一句话是总的介绍、说明回声的? 2.为什么开头要引用艾青的诗,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的游记散文。作为一篇传统教材。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法。以往教学此文,按照教参,先整体感知,后逐段讲读,以注入式为主。学生缺少游历的体验,因而学起来无精打采。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再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注重探究与互动,关注理解与建构,注意延伸与拓展,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一、能感受大自然中神秘而又可爱的回声。二、能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缀谊的回声》。三、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歌曲演唱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二、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对经典篇目的教学也应重新反思。最近再教《孔乙己》,我作了一些新的探索。改进后的教学,留给了我如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回声》一文讲的是,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它明白了那声音是回声。细读课本,认真分析琢磨,文章的第4、5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所在。第4节讲的是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给小青蛙讲水波的运动过程,第5节是讲青蛙妈妈用水波来类比声波,给小青蛙讲回声的道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是水波扩散和荡回的运动以及回声的形成过程,重点要理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出塞》诗,仅短短四句,但秦汉以来边患不已的历史状况和百姓渴盼良将保卫 家园的现实心情都溢纸而出。  对于战争,人类并不陌生,也有对战争的种种看法。《出塞》在形象的描绘与情感的抒 发中,也透示出王昌龄这位古诗人的战争观。  首先是厌恶战争。  在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的情思溯望远古,跨越时 空 ,道出了绵延千古战乱不休的史实。是的,战乱频仍是翻阅古代史时无法回避的触目事实, 文学作品也早有描述:《诗经·采薇》以战士的口吻描绘了远古的战争生活,表达了渴望返 回家园的焦…  相似文献   

20.
《回声》课堂教学纪实及点评执教者:青岛市实验小学杨屹点评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生:声。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生:河水流动的声音。生:鸟的叫声。生:小提琴声。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