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秋芬 《新闻窗》2005,(1):56-5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对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可选择的。媒介必须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受众必须把这些信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来理解。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正常维持。如果人们发现新闻媒介所刊登的都是假的东西,这种公信力就马上会丧失掉,新闻报道也会被人唾弃。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新闻语言是报刊的新闻语言,接着是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现在已发展到网络的新闻语言。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日益多元和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新闻语言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新闻资源”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雯 《新闻界》2003,(1):10-11,19
随着新闻媒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竞争领域,“新闻资源”这一名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新闻传播活动与这些媒介所拥有的新闻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经营人员注意与探索,他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寻求开发与配置新闻资源的途径。然而,如何从学术理论层面上对“新闻资源”进行界定与分析?尚需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新闻资源”词义分析我们查阅众多的辞典、专著,可引用很多关于“资源”、“新闻”…  相似文献   

4.
张红彦 《中国广播》2007,(12):46-47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新闻失实仍然屡见不鲜。对此,受众不满,媒体不安。难怪有人说,新闻失实近乎成了一种“顽症”。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可以列举许许多多,有主观的、客观的;有主观故意的、也有非主观故意的。其中非主观故意的原因造成新闻失实现象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那么既然不是主观的、故意的,怎么还会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一、引子 从“新闻的真实”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设问,新闻与原先的事实,或新闻媒介对世界的的描述与我们身处时这个客观世界本身是否一致。 对“新闻的加工”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世界上不存在未经传播的新闻;世界上也不存在不作加工的传播,对受众而言,一切新闻都是被加工过的制成品。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记者对单个事实,尤其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所说:“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因为它是已知的就一定也是被认识了的”。所以说,新闻的真实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即新闻的真实程度。它作为一个变量,既取决于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新闻语言是报刊的新闻语言,接着是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现在已发展到网络的新闻语言。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日益多元和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新闻语言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好新闻语言,更好地发挥它的传播功能,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真…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凸显,新闻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任性真实”,即受众所相信的真实。依据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分类,并结合对25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本文从“系统信任”和“人际信任”两个维度对新闻的“信任性真实”进行了分析。笔者发现,“可视化”以及“交朋友”策略是社交媒体时代形塑传受之间“人际信任”的重要路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信任”是完整实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环节,但是新闻真实并不依赖于受众的信任,事实真实仍然是衡量新闻真实性的终极性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的新闻真实性面前“人人平等”,其含意有三:一是无论是新闻行业专业作者(记者、编辑等)还是业余作者(通讯员等跨行业撰稿人),所写新闻类作品其真实性“人人平等”;二是属于新闻范畴的消息、通讯、报名文学等凡涉及新闻写作领域的文体种类,它们的真实性“人人平等”;三是不同种类或不同级别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指报刊、广播、电视)及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大众传播工具(如非新闻业的宣传品和出版物等),开展新闻活动,其真实性“一律平等”。 这些话缘何提起?本来新闻真实性原则早已毋容置疑,不言自明,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和业余新闻爱好者已能自觉恪守,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却也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让人焦虑和深思。这里,我们不妨来透视一下,看看新闻真实性这一最根本的东西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0.
高耸 《新闻传播》2010,(6):117-117
会议新闻想做到“生动”、“好看”不容易。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编报道技巧,让受众对会议新闻不再反感,乐于接受,使会议新闻更“新”、更“鲜”、更“活”,可以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专家论坛》栏目中,天津电视台总编辑翟振江在文章中说,民生新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党和人民有不满意的地方,新闻工作者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客观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这并不可怕。相反,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实现健康、持久发展的突破口。虽然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许多受众的“宠儿”,但是,我们必须受宠不惊,找到我们工作中的不足,缩小新闻工作的现状与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不时有这样感觉,有些新闻,记者的报道也许是真实的,但受众则感到不可信、不可靠。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真实性与可信性的关系问题。真实性与可信性,从对新闻的要求和效果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能够达到统一的;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新闻真实性,是对新闻报道的起码要求。新闻的可信性,是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方面的一种心理反应。前者是从记者报道的角度看,后者则是从受众的角度看。为什么受众有时感到有些新闻不可信,原因不外有两个,一是有的新闻本来就是失实的;二是有些新闻虽然基本事实真实,但记者没有分…  相似文献   

13.
人们求之于新闻媒介,一般出自两种需要:获悉消息和知识,交流意见和经验。由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可供新闻媒介传播的消息、知识、意见和经验不啻大漠聚沙,汪洋飞浪,不胜登载,不胜传扬。所以任何一种新闻媒介都只能传播一定范围内的消息、知识、意见和经验,满足某些人群的需求。这种情况,不仅在专业报刊、行业报刊、专业电台电视台是如此,而且在称号“综合报刊”、以“满足各界需要”相标榜的电台电视台也莫不如此。于是,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受众的阅读及视听生活无不处于这样的态势:新闻传播机构力求牢牢地掌握并尽量扩大稳定受众,其主要手段是千方百计满足可载范围内的受众需求,建立完美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虚假新闻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也出现在我们的不同媒体上。这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当前,新闻界正通过“三项学习教育“这股东风,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  相似文献   

15.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篇失实的报道,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更是对媒体形象和公信力的巨大伤害。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一些报刊和网站的编辑、记者更热衷于追求新闻事件的趣味性、轰动性、新奇性,而忽视了对新闻存在的根本特性即真实性的追求,虚假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如何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从而树立媒体公信力,是当下媒体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尽管不乏优秀作品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程式化、说教型的训导式宣传方式 ,以及简单化的经济新闻 ,仍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广播电视上。经济新闻太硬、太单薄、太呆板 ,受众抱怨 ,记者和编辑也苦恼不已。要让受众“喜闻乐见” ,就必须讲究宣传方式、提高引导艺术 ,必须软化经济新闻 ,让经济报道更生动活泼。一、增强接近性 ,使经济新闻与受众“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每个人的利益越来越紧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受众对市场、对经济的关注度也就随之加强。面对这种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三无新闻”——叫我如何相信你 近年来,在某些都市类报纸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有情节而无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三无新闻”。这些新闻,地点、人物等要素大而化之,刻意模糊,也不交待具体的消息来源,让人无从查证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把媒介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它的“产品”即它的新闻的写法、报道的风格和角度等等就是它面对受众时所作出的表情。可以说,每一个新闻媒介都是有其特定的表情的,即使捂住报头,人们也不准从它特有的“表情语言”中读出它的身分和姓名。而每一个新闻媒介的特定表情又都是由它们在特定阶段上所选定和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特定性质决定的。因此,从表面上看,“新闻向散文式方向发展”所提倡的是一种抓住受众心理,讲究新闻规律,不拘  相似文献   

19.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20.
一、适应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新闻价值观念 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确定什么是新闻,如何取舍剪裁新闻乃至如何报道新闻事件的基本原则,属于新闻学范畴。世界自日报出现以来,新闻媒介就始终面临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如何在每日发生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中,挑选出有限的新闻来报道给受众,这就提出了新闻价值观念与标准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级集团和个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但新闻工作者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个标准选择新闻事实,在一定时期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