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曾颢 《培训与研究》2009,26(7):5-6,7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文艺鉴赏的共性与个性以前的文艺美学,主要重在理论的层面,或对文艺美的现象做形而上的探索:其次重在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学规律与法则等等。然而,这些都尚未真正进入文艺鉴赏本身。我以为,文艺鉴赏美学更多地则是体现实践的原则,重在揭示文艺鉴赏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文艺鉴赏的方法有共性与个性之别。文艺鉴赏方法的共性是指鉴赏各门类文艺作品所通用的或一般的方法,个性是指我们鉴赏不同形态的文艺作品所采取的类型方法。共性方法是文艺鉴赏的基本方法,而且从总体上来说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比如围绕文艺鉴…  相似文献   

4.
评论文艺作品,究竞该用什么观点为好?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应该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而不能用单纯的政治、哲学和道德等观点,否则将会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要用美学观点呢?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从分工上讲是属于“美”的范畴的。这一特殊的领域规定了它特殊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伟大命题,并强调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孔子的文艺观点:一、文艺对社会政治生活起着重大影响作用。二、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既不以文去质,又不要有质无文。三、文艺作品要再现生活并要适度表达感情。四、在文艺批评上,他把社会批评和美学批评结合起来,推崇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的文艺的美学历史批评标准,仍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优秀的文艺批评不但重视文艺的美学把握,即对文艺创作与鉴赏的美的规律的不息的探寻的批评,不但重视文艺的历史把握,即对文艺作品渗透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善的倾向性的批评,而且坚持美学把握与历史把握相统一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文艺理论家包忠文的特点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把求实作风、探索精神和新的综合结合起来,抓住文艺的审美特性和文艺发展的客观实际,对文艺作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国内较早地编写了《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等马列文论教材,并作了较具体深刻的阐述,最早地提出了应当特别重视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等;在鲁迅研究上,坚持“美学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对鲁迅研究中的“国民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一般的看法;他对三十年代的文艺斗争不拘于陈说,思想解放,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分析;他还关注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辩证地阐发了“文学即人学”等理论命题,致力于文艺学新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人们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作为社会现象,文艺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主要表现为文艺作品的倾向性;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它又有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作品的真实性。这两重属性,有机地统一于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因而文艺又有其另一特性——艺术性。本文拟就文艺的倾向性和真实性以及两者的关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恩的总的美学观点是,艺术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择要而言,它包括真实性、独创性和艺术形式完美。马恩关于历史的观点也包含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而我国40多年的文艺研究工作中,曾经在“历史批评”问题上走过两个极端——历史绝对论和历史相对论。二者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类总体活动能动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总和,而且在这总和之上又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必然限制的消极摆脱,而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规律以及一定目的的能力和状态.作为人类天生所共同向往的“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的一种完美超越,自由与人类生命之爱和艺术之美的创造永恒地缠绕在一起,自由是生命价值人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艺术的美的规律.“判定文艺作品与美的规律的符合程度,也就是判定文艺作品表现的自由程度——这是马克思美学批评的中心问题.”由此,我们才能寻找到马克思文艺自由观与恩格斯“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精神相通处.“历史是自由的体现和发展”(克罗齐语),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历史的自由精神,在文艺中这种自由精神以美的规律出现,因而我们在历史的审美研究中可以找到对自由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评价卡尔。格律恩和斐迪南。拉萨尔著作的文章里提出评价历史人物和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即“美学”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依据“最高标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既要关注文艺作品本身,以美学价值(内部因素)为评价尺度;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具体时代,以历史价值(外部因素)为评价标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作家作品分析、文学史叙事以及现代文学史学史批评。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之一,恩格斯的“最高标准”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具有指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能够互通,主要的理论根据是趋同的人道原则、创作主体自觉、文化的承传性和审美文本的永恒因素;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的根本的、决定的互通点则是人本主义思潮铸就的作家主体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思维范式,它为中国文学史营造了先秦、魏晋、明代、“五四”、“新时期”等五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相互并举的艺术时代;人本艺术思维范式之所以卓有成效地创构了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它从创作选材、美学发现、艺术构思、形象塑造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康志刚的短篇小说集《香椿树》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创作历程,其三个阶段的创作总体来说是不断深入的:主题由清浅到深刻;叙事简洁有力,灵活多变;由表及里的底层小人物刻画;由细腻唯美到凌厉老到的语言。对康志刚而言,其创作始终不变的是对家园故土、国家民族的赤子般情怀。  相似文献   

15.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文学作品是学好一门语言的重要手段。文章从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入手,分析了在英语专业低年级精读教材中选用文学作品的可行性。并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精读教材中提高文学作品所占比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在王瑶、张毕来、刘绶松等人的新文学史著中,建构了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形象.与民国文学史著中对胡适形象的经典化塑造不同,建国之后,文学史家们从“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的教条主义观念出发,对胡适形象进行了否定性改写,几乎泯灭了胡适在诸多文学领域的实际贡献.追溯胡适形象在这些新文学史著中被妖魔化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总结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评价观念,从而避免走入一种“总体性历史元叙事”的陷阱.  相似文献   

17.
只有文学性的存在得到确证,文学性理论才能走出相对主义迷误。以往本质主义的论证混淆了“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因而往往陷于困境。这里提出,文学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譬如森林与森林中树木之间关系,森林的特质不是森林中树木的共性,因此,文学性也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共性,而是文学整体的特质。由于文学整体具有稳定性,因此,文学性虽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但也不完全由历史语境造成。文学性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超历史的稳定性二者的张力之间。其具体存在方式可以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予以说明: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性不是文学作品的同一性,而是某种统一性,因此,我们不可能以归纳思维或分析思维确切地把握它,而只能在文学的具体存在中意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洪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0):8-9,13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现象与意义的关系的理解上,他认为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了现象,意义无从谈起。因此,文学意义需要通过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交相映发、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彼此参印,来获得最大程度的显现与抉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