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吃透教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按劳分配是《经济生活》教学重难点,其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要对"劳"进一步分析。新时期,按劳分配的"劳"不仅是个人劳动效益的"劳",还是企业或单位劳动效益的"劳",即使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诸要素,也有"劳"的成分。下面,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从不同角度谈谈对按"劳"分配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选取与按劳分配之"劳"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劳动、劳动量、劳动价值、劳动力价格进行分析,揭示了由于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因而勤劳致富、热爱劳动的现象蔚然成风,劳动被视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新的美德,越来越成为衡量每个公民道德品质好坏的尺度。然而,这种靠责任制和按劳分配政策调动起来的积极性虽然是十分可贵的,但却不能说都出于共产主义觉悟。因此,我们应该把这种积极性不断引导到共产主义的自觉的轨道上来,这就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实践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懂得劳动及其道德意义,使积极劳动越来越从外在的要求和影响,转向内在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但是,有的人划不清按劳分配和“按酬付劳的”界限,存在“按酬付劳”的思想。这种“按酬付劳”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矛盾。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课题是要打破大锅饭,而“按酬付劳”实质上是要吃大锅饭。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为社会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两部分,国家和企业必须对劳动者为社会的劳动作出扣除。如果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原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党章和宪法的确定。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按劳分配原则的科学内涵存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现行高等学校教科书的表述不一。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可以得出按劳分配的科学内涵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要以一定的方式为社会和集体提供劳动,社会和集体以劳动为尺度,在对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每个成员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给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但是,这种传统涵义的按劳分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赋予按劳分配以新的涵义,即把按劳分配的“劳”理解为劳动力价格。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应该是按劳动力价格分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的“劳”字是指什么呢?现在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即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论述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情况,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而不再表现为价值,因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消失。他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  相似文献   

8.
选取与按劳分配之“劳”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劳动、劳动量、劳动价值、劳动力价格进行分析,揭示了由于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即等量劳动相交换,或如列宁所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的这种本质规定是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密切相关的。按劳分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内的实现。2.按劳分配的实现形  相似文献   

10.
如同公有制并非完美无缺才引申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合理理据一样,按劳分配在操作实践上的不完善性也构成了按资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合理存在的根本理由。因此,必须对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劳动能力培养的投资收益归属和劳动量的衡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哥达纲领批判》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被认为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传统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用商品生产的尺度衡量按劳分配的结果。其实,破谜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二重性。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这种二重性是造成资产阶级权利的根源。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一部分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权利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2.
1.按劳分配(按语部分,1页)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亿万劳动人民带来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这同资本主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分配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按劳分配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它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  相似文献   

13.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很明显,它是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中的.而按劳分配则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很明显,按劳分配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因此两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根本不同的,不能等同.相同道理,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也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4.
"以劳育人"是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命题.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概念的阐述为"以劳育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从人的实践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从人的交往视角出发论述了人类在劳动中所缔结的交往与联系;从人类解放视角出发论证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劳动.与此相应,"以劳育人"的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历史维度劳动使人的发展得以明确和坚定;实践维度劳动使人的品格得以塑造和丰满;价值维度劳动使人的价值得以彰显和实现.新形势下,需要廓清劳动教育的范围界定,不断阐释"以劳育人"的丰富内涵;应对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深入发掘"以劳育人"的独特优势;结合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始终坚持"以劳育人"的教育原则,方能凸显"以劳育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列宁也说过,实行按劳分配时,各个劳动者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各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劳动者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清楚: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同,按不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为什么还是按劳分配呢?既然不同能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中的相对性浙江舟山市沈家门第三初中焦中安洪伟根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及其成果是无法准确测定的,因此,在学校就无法对教师实现“劳”和“酬”的完全对应,即可以遵循按劳分配原则但不能完全实施按劳分配。不易定量评估不等于不能按劳分配既然教师...  相似文献   

17.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成为价值衡量的"质"的标准;相应地,无偿占有共同性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形式,"诸众"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对象.他们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在坚持这个基本框架前提下,要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按劳分配新机制,要贯彻效益优先原则,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同其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实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第六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 一、名词解释: 经济效益: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叫做经济效果。从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角度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所作的评价,叫做经济效益。 经济核算:就是通过记帐、算帐对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进行计算,对劳动消耗的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考核,以求节约劳动消耗。 经济责任制:是国家经济机关和国营企业内部关于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方法。实行这一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列宁、斯大林发展了“按劳分配”学说,并在苏维埃建立和实践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萨伊发展了斯密的要素决定价值论,提出了要素分配理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上可以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即把分配分成两个层次,各个层次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采取按要素分配原则,再分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并使这两种分配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达到最终分配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