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语出《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语出《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相似文献   

2.
唐珂 《语文知识》2006,(7):23-23
季诺 指人信守诺言。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黄滔《与沈侍御启》:“郑门若市,季诺如金。”  相似文献   

3.
夏飞 《中学文科》2008,(7):28-2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遇“三余”读书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遏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4.
名言,指名人讲过的话,语出《世说新语·言语》:“……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是以为名言。”良言,指鼓励人进步的话。语出《儿女英雄传》:“……顾肯堂先生一片苦口良言,急流通退。”忠言,指诚恳规劝的话。语出《宋史·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怨言,指不满或抱怨的话。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而食。”  相似文献   

5.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6.
一日之长(cháng) 比别人稍强些。《新唐书.王硅传》:“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也读做“一日之长(zhiǎng)”,意谓比别人年龄稍大,语出《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  相似文献   

7.
关于状元宰相孙偓最后的结局,《新唐书》卷十《昭宗纪》载,乾宁四年二月“乙亥,孙偓、朱朴罢。”卷一八三《孙偓传》则云:“既而,偓秉政,封乐安县侯。与朴皆贬衡州司马,卒。”这是说,孙偓和朱朴一起被贬为衡州司马,较为含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文大辞典》《孙偓》条皆从此说)。同卷《朱朴传》:“后数月,岩士为韩建所杀,朴罢为秘书监,三贬郴州司户参军,卒。”可见朱朴并未跟孙偓同贬一地。 《旧唐书》无《孙偓传》,取舍已见区别。其卷一七九《朱朴传》曰:“朱朴者,乾宁中为国子博士,腐儒木强无他才。道士许岩士出…  相似文献   

8.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9.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0.
有朋友从美国来,看到我桌上的一套新版《留学心语》,竟惊呼:“这书怎么会这么漂亮,感觉像是《罗兰小语》!”我的思维没有迂回,冲口而出:“《罗兰小语》?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们读《罗兰小语》都还是二十多岁的年龄,《罗兰小语》封面的那一抹淡紫色,曾装满了我们的梦。想一想,朋友赴美留学十年,虽说拿下了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但她却少有机会“比较”中外出版界,她的印象,承载了太多的“过去”;而我,日日年年地读中文版书,无意间,已是随着国内出版界与“国际”接了轨。平心而论,这套《留学心语》是值得让朋友“惊…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必修)第二册将《谏太宗十思疏》首句“臣闻求木之长”中的“长”解释为动词“生长”,读作zhang。《教师教学用书》又对此作了补充注释: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1期发表了杨晓晨老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一文。文章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出自吴趼人(1866—1910)的《痛史》第十回。考《痛史》共27回,最初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6)的《新小说》。但这还不能说就是吴趼人最早归纳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  相似文献   

13.
4、“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爱心慧语》,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4页。【按】不祚于人”的“祚”,应改为“怍”,即“偏不怍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5、“《苟子·富国篇》云:‘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宫。”见焦循《孟子正  相似文献   

14.
孩子的灵慧     
栾翠红 《广东教育》2004,(11):53-53
有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大数目的计算》。在讲到“十个百是一千”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很自然地出示了一张幻灯片:十张醒目的百元人民币依次排列。教师引导:十个百是一千。这时,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十个百仍然是一百。”全场哗然。老师问:为什么呀?这个孩子好像有点儿“狡猾”地一笑:“我  相似文献   

15.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6.
姚勉 姚勉《宋史》无传,问题主要在于其籍贯诸说不一。《增注》第四卷第73页《姚勉小传》云:姚勉“……高安(今属江西)人,宝祐元年(1253)廷对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有《雪坡词》。”《宋诗记事》、《全宋词》、《归田诗话》也都说是“高安人”。但《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又都说是“新昌人”,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词四考》则两存其说。高安、新昌为邻县,哪一个对呢?《新昌县志》[同治]卷一六《名贤》有《姚勉传》,曰: 姚勉,字成一,一字飞卿,号雪坡,天德乡灵源人,少颖敏,日诵数千言,理…  相似文献   

17.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18.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9.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人民的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农民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关于宋江起义,在历史著作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人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樱其锋。”《东都事略·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