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关于《论语》的翻译分析在学术领域内较为广泛,但学界对其翻译的审美意境的探究仍相对滞后.本文主要研究翻译美学下的《论语》,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度创作,而美学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翻译和美学的结合能够使再度创作的作品体现作品的本身的美,而不会因为再次翻译使得作品失去原来的味道。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下来对比分析沈从文《边城》两个英译本,讨论两个译本的各自的优劣。  相似文献   

3.
根据翻译美学原理,文章从美学视角分析和阐释《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对原作与译作的审美要素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从而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介译者再现原作丰姿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试图从《红楼梦》研究的困窘中体现其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5.
王楠楠 《文教资料》2006,(30):132-133
近年来,美学与翻译的关系受到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用美学指导翻译实践也成为越来越多译者所采用的理论指导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翻译美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简单阐述了翻译美学的两大基本要素——翻译主体,翻译客体,强调了翻译美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雪连 《英语广场》2020,(27):18-21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唐诗选集,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唐诗三百首》的译作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帮助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辉煌的历史文明。本文从刘宓庆翻译美学出发,通过形式系统中的语音层、词语层以及句段层和非形式系统的"情"与"志"、"意"与"象",对《唐诗三百首》许渊冲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由这三个概念的探讨可以发现,接受美学并非只研究读者的接受,提倡为顺应读者当前的期待视野采取归化策略;它也视读者为有创造力的主体,而并不否认逆向翻译的合理性。因此,接受美学不仅可以作为直接翻译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作为逆向翻译的理论支撑。在《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的英译本中,翻译的方向并没有导致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的显著差异,译文的接受度还受到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仅归咎于翻译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歌词翻译日渐流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怎样忠实于原文又不失美感地翻译中文歌词成为值得翻译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基于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本文从音美、词美以及句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歌曲《成都》的两个英译文本,旨在为中文歌曲英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的视角对《小海蒂》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译者在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层面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策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该研究丰富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高树勋  张志宏 《海外英语》2011,(7):163-164,168
作家柯灵的散文《巷》,充分体现出中国散文的选词精致,格调舒缓,描写细腻等特征,而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散文的翻译有着相当的难度。张培基教授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娴熟驾驭,为读者提供了该文章的英译本。根据刘世聪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的理论,探索张培基教授在翻译此文时,如何在译文中尽可能再造和阐释原文中的美学特点和美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美学作为一门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学科,为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以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名篇《海上的日出》英译为例,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散文汉译英过程中的审美再现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经典美剧之一《老友记》的字幕翻译为例,从目的读者和译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字幕翻译的启示和影响:在字幕翻译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调动目的读者的审美体验、能动性和接受性,使字幕翻译更具新颖力又不失原文精髓。  相似文献   

17.
何蕾 《海外英语》2014,(18):123+12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