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和哲学研究的方法,分别对中华武术中的形与神进行研究,对二者的关系及影响形神兼备的实现程序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谭祥燕 《考试周刊》2009,(19):21-22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的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提高这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学及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拟说明直译在释义上具有可发展性,因此它本身有着较为根本、深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古典诗词中的形神关系。探讨了“形神兼备”这一诗美原则的历史概貌及这一原则与老庄哲学的渊源,继而通过对一些古典诗词名篇的具体分析,分别作出“传神写照”、“妙得神理”、“虚处藏神”、“虚字传神”的论证,使古典诗词中形与神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最初是用以描述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名词,指对译语文本中所保留的新奇内容的表达和接受的一种理论。陌生化翻译往往通过人为地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推动主体从新的角度"感受"译作,从而强化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现和表达。就翻译过程中对"陌生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常见误区加以澄清,并对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敏燕 《考试周刊》2012,(89):81-82
文章以中学英语教学翻译中的“输入”和“输出”的循环为说明对象,结合教学实践,从“入”与“出”的材料选择、方法采用和达到的效果三个方面来阐述“入”与“出”的循环在中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教育话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教师上了很多课,终究效果不佳,孰料换个教师执教,却犹如枯木逢春,成果斐然。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所以,课上得如何,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等关联甚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好课的表征甚多,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学科更难以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尽可能完美地融合一所谓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孙宁宁  邢瑞 《海外英语》2011,(10):218-219
由于世界各国语言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翻译工作呈现出相对性的特点。而关于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歌作品的可译性,也经历了一个由绝对不可译到相对可译的转变。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逐渐凸现,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翻译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称为创造性叛逆。诗歌因其音、形、意的高度精炼使其体裁独特,在文学翻译中有着突出表现。在诗歌翻译中运用创造性叛逆,会使接受者对译作和原著的理解更加丰富充实和完满。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称为创造性叛逆。诗歌因其音、形、意的高度精炼使其体裁独特,在文学翻译中有着突出表现。在诗歌翻译中运用创造性叛逆,会使接受者对译作和原著的理解更加丰富充实和完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郭沫若翻译理论和诗歌翻译实践的分析,从神韵、气韵、音韵与得失诸层面,对郭沫若的译诗再创造精神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论,旨在从这位伟大诗人颇富审美意味的翻译文学批评观译论和实践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与辜正坤先生的"多元互补论"是国内现阶段最具权威性的诗歌翻译理论,但他们讨论的焦点是标准问题,而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法论,这对学生的帮助不大。中国诗歌重在抒情而西方诗歌重在叙事,实际上情也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如果我们着眼于"情"背后的"事",就能找到中西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象替换、意象重构,实现意境对等之目的。这样具体的方法论研究能为学习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的灵魂。译诗要发掘意境,领悟诗美,把意境和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发掘诗歌意境,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学修养等。其次,可从意象、修辞、句法结构等方面入手。再次,可对字、词、句进行点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琼 《考试周刊》2011,(58):23-24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不仅带领人们找寻自由的天堂,在思想上更有如一阵清远的春风吹进陈腐的中国大地.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此时诗歌翻译的风潮空前袭来——西方崭新思想的进入,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文学创作者不断追求书写内容的重构更让这股风潮如洪水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诗歌翻译的几个概念问题、译诗问题、译诗研究问题的阐述,明确诗歌翻译的内涵,肯定其可译性,提出要加强诗歌翻译评介,突出风格翻译,倡导迎难而上和严谨高尚的诗译道德。  相似文献   

17.
谭志锋 《广西教育》2023,(6):165-168
本文论述高校艺术专业肖像油画写生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提出通过培养学生以形写神的意识、启迪学生追求形神合一的创作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等策略,促进肖像油画写生达到“形”与“神”统一。  相似文献   

18.
霍姆斯的诗歌翻译理论涉及可译性、译者条件和翻泽策略等诸多方面.本文意在以霍氏的五篇相关论文为根据,对其涛歌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佟晓梅 《现代语文》2007,(4):127-128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如何传达出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向来是译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从中诗英译和英诗中译的部分佳作和力作中比较赏析了诗歌翻译中音,形,义三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形神兼备是艺术的共同要求,形是基础,没有形似,也就谈不到神似。形与神,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画家和作家历来讲究艺术不仅要形似,而更重要的是神似,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而真正的艺术,必须通过形、貌的摹写,来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神必须寓于形中。当然,为了突出神,可以对形作适当的概括和取舍,有时只选择“一爪一鳞”。比如刻画人物,在描写形貌时,不能照相式地从头到脚都写出来,而应当抓住最能反映精神状态的特征,以形传出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