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依据节目定位、特点和主旨进行准确恰切的话语表达,使观众在和谐统一的传播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激发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本文以Jef·Verschueren(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以《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作为研究文本,从顺应论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四个表现维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为主持人优化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语言表达艺术性,丰富语言内涵,提高主持水准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使主持人在节目中通过对语言的顺应展现出恰切的表达方式,在有序而灵动地驾驭节目的同时,大放异彩,彰显主持人在节目中“Anchor”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面对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兴盛,"中国英语"的出现恰恰顺应了交际对语言的需求和语言对结构的选择。该文将以顺应论为理论出发点,诠释"中国英语词汇"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对语言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3.
从审视高职公共英语学科困境和教学对象现状切入,以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依据,加以理论延展使之弹性化,从而较为全面容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所应考量的多种元素.宏观“顺应化”改革实施中外籍教师合作的分层分类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借重教学方法的“陌生化”手段来顺应高职生的语言习得心理诉求,增强其语言习得参与感与专业认同感.微观“顺应化”改革主要关注体现语言结构顺应的课堂语用策略以填补师生交际中的语言空白;探讨教师在课堂交际中通过选择授课语言构建目标课堂身份,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焦虑;分析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在潜意识中学生进行交际的语言顺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壮桂 《海外英语》2013,(7X):117-118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的动态顺应过程。该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以张培基《吹牛的妙用》的英译为例,分别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的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等方面探讨了顺应理论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当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火星文”的生态语言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解析新兴的网络语言——“火星文”。指出“火星文”顺应科技发展需要,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社会观,并指出了“火星文”破坏了语言环境,因此需要对它加以规范,以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作用,指出直译应该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原语的语言以体现民族风格,译文应该顺应原语的文化特点,以保留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作用,指出直译应该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原语的语言以体现民族风格,译文应该顺应原语的文化特点,以保留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实现“翻译‘多维度适应’”的语用顺应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语用顺应论和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语言使用机制的描述,笔者发现两个理论都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个连续不断选择、顺应(适应)的过程.在对语境的界定方面,两者也体现出了诸多相似性.这两个理论是一脉相传的.基于此,笔者借语用顺应论这块“他山之石”,来攻翻译这块“玉”,提出“翻译‘多维度适应’可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话用顺应来达到”这一观点.同时,分别用例子来为论点提供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新著《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语言运用基于“选择—顺应”的理论。文章正是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对教师语码转换现象做出解释,旨在阐明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教师角色、学生情况、教师心理现实和外语课堂教学特殊性所做的顺应。  相似文献   

10.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影响着中国画坛面貌。古代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是既从形式上顺应又从文化根基中拒斥的,而新时期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的实践则是在世界现代、后现代思潮中形成的,与本土美学哲学的关系淡化,缺乏原创精神。本文提出重新解读“陌生化理论”与中国美术的深层联系,发掘出中国民族文化的语言特质,确立民族文化的世界平台。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发现作为顺应的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e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随着顺应论的提出,它逐渐被学者们借鉴到翻译研究中。顺应论具有四个特征: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然而,在翻译实践中顺应是有限度的,顺应只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忠实才是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根据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分析了“顺应”在建议语言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为达到交际目的,建议人在言语策略上必须注意情景、语言、动态和意识4个方面的顺应。  相似文献   

14.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言学界多年来倡导将“引进”与“创新”、英语与汉语“两张皮”合而为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之一便是语言学教材。以新的编排体系与教学导向面世的《语言学教程》(修订版)顺应了中国语言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对各章进行简要评介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该教程具有五大特征: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趣味性、对文化融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关于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对比,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以语言和思维关系为切入口,通过语言现象展示与研究思维,对比研究才显得高效科学。借鉴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相关理论,并基于此从“群体观念”与“自我中心”,“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悟性”与“理性”,“曲径通幽”与“开门见山”四个方面就汉英思维方式与语言形式进行对比研究。语言对比并非简单地比较异同,而是需要结合语言、思维和人类行为等方向综合分析,跨学科研究,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顺应全球化多文化语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8.
影视作品的国际化传播离不开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语言顺应论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字幕译者的理念和策略.为探究该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疯狂原始人2》的官方译本为例,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在语言顺应论指导下,译者可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方面的顺应中,采取音译、归化、转换、语序调整、增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影片对目标语观众的顺应达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王坤 《华章》2011,(36)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为依据来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即对权力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