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梦     
两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个女孩儿在校门口被车撞死了。从此,莫名其妙的忧伤总萦绕在我的心中;同时,死亡的恐惧在我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那段时间,我总是做很古怪的梦--初二第一学期的秋天,天总是阴郁的。我怕。我开始变得孤独,茫然无主。有生以来,头一次意识到了死亡,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让人心绪烦乱。  相似文献   

2.
黄淑文 《生活教育》2013,(3):103-105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么看待生命和死亡》,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Kiibler-RossM.D.)是国际著名的生死学大师,在书里教导我们如何贴近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面对死亡,体验生命各种滋味。这让我想起,大部分的人总是忌讳谈死,很多大人对于孩子提及死亡,总是以隐瞒、恐吓、含糊不清的言语迅速略过,导致孩子对死亡产生很多恐惧的联想和焦虑,一直延续到成年,仍然对生命懵懂无知。生命是一间学校,死亡是通过考试,毕业回家  相似文献   

3.
人终不能免于一死,死亡是人类永恒思考的话题,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西方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形成了他们极其深刻的悲剧,他们要人物的彻底毁灭,敢于直面死亡;而中国文学里的死亡则更多是幻化与审美,就形成了不彻底的中国悲剧,总是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在后面。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话题,人们最后都会死去。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将影响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然而基于中国的文化,人们总是不愿正面提到死亡这个概念。随着目前青少年犯罪和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让高中生直面这个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些高中生一对一咨询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从而对是否有必要进行死亡教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死亡意识是从生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心灵敏感的作家总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林白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表现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状态。肉体死亡使个人得到解脱或通过死亡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物欲是人反抗死亡恐惧的手段,但过分追求物欲则使人的精神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攻击自身会导致自我毁灭,死亡本能转向外部表现为破坏作用,即对外界及他人的破坏或攻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美国的院校里出现了一门“死亡课”,对学生进行所谓“死亡教育”。课程内容离奇古怪,什么“人总是睁着眼睛死的吗”,“死亡是否痛苦”,“坟墓总是挖六呎深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据说,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广博知识”,“为学生做好生活上的准备”!为此,美国成批的资产阶级御用教育家,以至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们,争相著文立说,鼓噪“死亡教育”“具有普遍意义”,对美国教育是“建设性的突破”,甚至叫嚷“死亡教育应该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某些院校还专门建立了“死亡教育研究中心”,苦心研究,培训师资,加速推广。“死亡教育”在美国风靡一时,决非偶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随着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美国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优秀的描写人类性心理的大师,施蛰存在深入刻画人的性本能的时候,总是将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据此,运用弗洛伊德、卡西尔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从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表现及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关系中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和个人的自觉意识两个方面来浅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暗示     
正相对于短暂的个体生命而言,死亡显得更为恒久、冷静、隐匿。一座孤独的坟茔总是闭口无言,任凭岁月的野草在头顶疯长,在时间深处带给人缠绵的哀思和无尽怀念。一切抵达预示着新的开始,死亡留给我们的窥探总是不可言说。事实上,我一直相信,县城后山满地的坟茔是一种暗示,它未说出的话语同样意味深长。后山是高于现实的一只眼睛,它无所不知的洞悉力神秘而广袤。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山提供了县城人们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钱雨 《幼儿教育》2022,(4):10-11
大人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不愿意和孩子提起,觉得这个话题与孩子无关,说了孩子也不懂,还会吓坏他们.其实,当我们用一种教育的眼光看待死亡时,死亡话题完全可以变成富含儿童哲学意蕴的对话,孩子会很有兴趣地表达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很可能令你惊讶、赞叹.  相似文献   

10.
正一提到细菌,人们总是联想到感染、疾病和死亡,总是要想方设法消灭或隔离细菌。事实上,许多细菌对人类来说有着很大的用处,甚至一些细菌是解决全球变暖、治理污染、降解塑料、治疗癌症的关键。以下8项惊人的发现,证明了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保证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健  相似文献   

11.
王陶 《华章》2007,(1):38
死亡,自古以来始终以它独特的神秘性引人深思.死亡的困扰是任何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提到死亡哲学,人们总是会想到西方哲学,可对于我们中国哲学来说,生死问题也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一方面我国学术界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2.
黄峰筑巢     
黄蜂的一生短暂而又充实,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坠落阳台的黄蜂,并描写出它们死亡之前的状态。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细菌.人们总是联想到感染、疾病和死亡,总是要想方设法消灭或隔离细菌。事实七,许多细菌对人类来说有着很大的用处,甚至一砦细菌是解决全球变暖、治理污染、降解塑料、治疗癌症的关键。以下8项惊人的发现.证明了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保证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主要表现了死亡主题,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15.
6月19日室内温度颇高心情:不安我坐在电视机面前的时候,常会有种忐忑感。我总是害怕,我会在它面前慢慢退化,变成一种植物或者其他什么的宛如死亡般静止的生物。  相似文献   

16.
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死亡困境,死亡意识激发和影响了古老的文学艺术,正由于人是向死而在,艺术家总是以最激烈的死亡之悲来表明他对人生的看法,西方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悲剧传统,中国文人也极力抒写“黍离之悲”。这种潜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积淀于文学之中,形成了人类深刻的悲悯心理和生命意识,进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家。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通过死亡意境的逐步拓展得到深化,在人物死亡之后达到高潮和颠峰。这时,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义也同时达到高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也最为和谐。一、古老的文学艺术与死亡的对话与交流人…  相似文献   

17.
施意靓 《文教资料》2011,(18):25-26
死亡、爱情、暴力向来都是海明威热衷描写的对象.在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也不例外.死亡是尼克故事的开端,贯穿着整部系列小说,海明威总是让他的主人公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并促使他们在这种冲突和动荡中成长。在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爱情和暴力便是促使尼克成长的两大因素。、死亡、爱情、暴力三大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个尼克形象系列小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相似文献   

19.
腐烂的艺术     
美国艺术家凯瑟琳·瑞安Kathleen ryan制作了一系类犹如细菌腐败的、腐烂的水果.看似腐败的水果却是用各种宝石制作而成的,寓意腐烂的状态,会重生一样.凯瑟琳·瑞安曾说:"腐烂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但死亡是否一定丑陋黑暗,或者换一个角度想,腐烂不过是生命的蜕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得死去,但我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我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轻快的健康状态,死亡简直是不可想像的,日子便伸延到无穷无尽的远景之中,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直到我们丧失了它——自古以来,莫不如此。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喜欢用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