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2.
《榆钱饭》对比艺术赏析安徽太湖县中心中学张元龙占长青读了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仿佛把人生的视线一下子扩展和延伸了。作者从亲身经历中截取几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断,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巧用对比,鲜明而深刻地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3.
《榆钱饭》(见初中课本第一册)与《挖荠菜》(见初中课本第二册)同为中国散文之精品,两文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精巧的结构《榆》文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从幼年一直写到壮年,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用“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一句总领全文,然后,先叙幼时“常吃”,再叙十年内乱中“又”吃,再叙现在“难  相似文献   

4.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联系到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墨纵横驰骋,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中考时借鉴课文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这些技法主要有:一、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因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动乱时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山西长治市要求以“桥”为话题写作,有位考生拟题《在桥一方》,从水上之桥联想到桥下之水也是“桥”——是…  相似文献   

5.
除了像张子晨同学一样生吃尝鲜,榆钱最著名的吃法当然是做成榆钱饭啦!问问爸爸妈妈,谁不知道大作家刘绍棠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榆钱饭》呀!再问问爸爸妈妈,他们还记得榆钱饭的做法吗?如果记忆有些模糊了,就和你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6.
“铺垫”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段,运用这一手法的文章,往往写得峰回路转,主题鲜明而又委婉含蓄,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盘马弯弓”、“千呼万唤”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用了“铺垫”的课文,比如刘绍棠的《榆钱饭》,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开头,接下去却写起了怎么吃杨芽儿、柳叶儿,借以突出榆钱饭“救命粮”的作用;而张洁的《挖荠菜》一直到第10自然段才真正开始写挖荠菜,却从第2自然段起用大量笔墨写“馋”,用痛苦的回忆烘托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对这类文章,以题目作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散文,发表在同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后来作者把它收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这里只谈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这点最突出地表现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我觉得作者在这  相似文献   

8.
小鸟,你好     
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一篇日记.也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刊登在《散文》海外版2004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9.
【总体阅读思考】比较,是深入体味文学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的途径之一。自读《榆钱饭》一文,我们就可从以下两条思路,进行比较阅读: 1、作品中的人物(主人公“我”、丫姑、二妹子等)几经岁月的变迁,“榆钱饭”同他们的关系,也随时代的不同,发生了巨大而微妙的变化。比较文中人物、事件的历时性变化,看看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我教《榆钱饭》宁夏盐池一中周永祥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的话,散文教学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应该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读课的散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只要教师心中紧系一根线,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学得自由洒脱,使课堂自始至终充满暖色调,最后给学生一个完...  相似文献   

11.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共选了四篇散文,两篇讲读课文是:《风景谈》和《天山景物记》;两篇自读课文是:《故都的秋》和《时钟》。 对于散文,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知道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说所选取的一切材料都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但是可以这么说,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散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形”并不真的那么“散”,还是显得比较集中的,象脍炙人口的《井冈翠竹》、《白杨礼赞》,作者的视角自始至终很少离开所写事物本身,当然,这也是由于文章题目本身所决定的,这就好象时下流行的“跳跳球”,跳者再怎样用劲甩,但由于球上系了一根松紧绳,“跳跳球”总不离跳者的“脚”这一定点。而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才真正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这一特征。这四篇散文如果单从题目上来看,(“风景谈”、“天山景物  相似文献   

13.
《雪》析     
《雪》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写的一篇散文诗,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五年初在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十一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中的第八篇。近年来,因为这篇散文诗被选入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构成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阵容、散文精品风景线的,除了专业的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外,实在还可提到一大批业余的无名的作者以及他们默默创作并发表的出色的作品。如张新果发表在1988年第10期《散文》上的《红喜字》,如刘奇林发表在1991年第3期《散文百家》上的《半壁平安》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千字左右,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精短深至的传统特点,而手法之新,品位之高,也都是有着独特的美学追求的。 我们把《红喜字》和《半壁平安》拿来一起分析,发现巧的是两篇散文在选材上都写了“字”,都停留于对一种“字”的美的洞察上。门子上贴的字,墙壁上被抠出的字,这在我们见了一千遍、因而也忽略了一千遍。两篇散文恰是在这些俗常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角落里创造了神奇,由此想来,散文的魅力也确是在于这种能触及普通走入普通深入普通的平常景与平常心。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形象生动呢?这是爱好写作的青少年朋友常提出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描述必须“具体”。请先读刘绍棠《榆钱饭》中的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有时,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幸福的 实质却一样。 三年前的一个春日,我在北京北海公园 漫步流连。在一处山坡前,我看见一位大娘 和一个年轻女子正从一棵倒地的大树上采摘 什么,树显然是前两天被大风吹倒的。我忙 蹲下身来,问大娘:您这是干什么?现在还 兴吃树叶?大娘笑笑:摘榆钱果,吃榆钱饭 呀,整天油腻腻的,换换口味……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所选的课文《丑石》与《菱角》,编者把它们编为一组,总题名为“散文二篇”。这两篇散文虽然都是从写一个物开始,生发出深邃的思想,抒发真切的感情,但就取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来看,又都各有特色,为学习与掌握现代散文写作的不同样式与表现特点提供了具体的范例。教学这两篇散文,除各篇本身的思想、艺术分析以外,还应该着力于写作方法上不同特点的比较,力求避免就事论事,局限于各篇的孤立分析,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塑造真情》是一篇优美的富有韵味的散文,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富有意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哲理散文。文章以可感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解析了真情的本质,阐释了真情的内涵。作者对真情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从不同角度融会贯通地对真情加以全面地解读。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在写作上值得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