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提出的政治口号。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这次起义原先“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后因叛徒告密提前于二月间发动。所谓“岁在甲子”,就是说这一年是甲子年,这是古代用干支纪年的一个实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之旅》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一篇不知名短篇小说,充满了奇幻色彩。对小说内容的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时间错位问题,即纳博科夫独特的时间观,然后通过对作者流亡生涯的简介揭示出故事主人公“我”的流亡意识,最后得出纳博科夫“寻找——幻灭——超越”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3.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数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就靠他兼并来的田地剥削农民起家。又官僚地主张禹“多买田至四百顷,  相似文献   

4.
从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看儒学的反动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七十九年(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一群反动儒生麕集于洛阳白虎观地方,“讲论五经同异”,汉章帝“亲临称制”,“连月乃罢”(《后汉书·儒林传》),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在这次清一色的儒家黑会上讨论的结果,由班固撰集成书,这就是所谓的《白虎通》(又名《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和《白虎通》的编  相似文献   

5.
1.传 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经典著作称为“经”,给这些经典作解释的叫“传”。如“毛传”就是汉代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2.笺 初意指东汉郑玄对《毛传》所作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一般的注解了,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了。 3.注 东汉以后,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广义的注包括传、笺等。 4.疏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  相似文献   

6.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效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同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  相似文献   

7.
“块”是“一块土”吗?山东滨州地区教育局陈桂申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中引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时向地里干活的农民要食物吃,农民给他一块土的故事辗转表达对土地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然而据陆宗达先生考证,"农民给晋公子重耳一块土"说法是不...  相似文献   

8.
新立村人民公社位于天津市东郊,以水稻试验田亩产十二万四千多斤驰名中外.1958年8月10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视察了这个社.到10月上旬为止,曾有六七十万工农、干部、学生和八十多个国家的外宾前往参观.新立村这个地方在若干年前,由于封建社会的人祸天灾,劳动人民都破产流亡了,土地荒凉,野草丛生,草塘遍布,成为一片荒野.到五十年前,附近一家韩姓大地主圈占了这片土地,引诱流亡农民为他开垦了三千亩土地,1917年他就将这片由农民辛勤劳动开垦出来的土地卖给直系军阀津京警备司令陈光远,这里的农民也随着土地去受军阀地主陈光远的剥削.陈在这里设了管房,派了管家,驻上了警察队,并把这个地方呌做陈家圈.这里成了陈家军阀地主的小王国,他私立法庭,任意敲诈勒索,农民没有任何权利,就是附近的农民偶尔不慎进入圈内来拾柴、抓螃蟹,都要受到管房警察的严刑审判,农民在这里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前期最杰出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父班彪,“专心史籍之间”,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妹班昭,“博学能属文”,尝任皇宫女教师。班固年少时即“博贯载籍”,显露出史学才华。班彪卒后,他因感《史记后传》“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被人以“私改作国史”的罪名,告发下狱。经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向明帝详细讲了班固“所著述意”,明帝也亲自审查了班固的书稿,方被释出狱,任为兰台令史,迁校书郎。奉诏撰东汉国史有关部分成,才得允许继续西汉史的写作,这就是有名的《汉书》。自此以后,他便日益得到亲信,做了东汉王朝的宫庭文人,“数入读书禁中”,不时“献上赋颂”,得到“赏赐恩宠甚渥”(《后汉书·班固传》)。班固自明帝永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特藏——周炳南氏1920年发掘于古玉门关城外沙滩中之东汉元嘉二年(公元152年)一组木简中的第八件为古代“五弦琴谱”,并译成现代乐谱,把我国“以谱字记其声折”之音位字符谱(即所谓“俗字谱”)发生年代下限提前至东汉晚期,从而揭示了我国唐、宋以来“俗字谱”的真正渊源,并考证了在中国古代乐史中湮没已久之中国古代琴曲音乐中属于楚、汉巫乐系统的《白雪》一类五弦琴曲及其独特音律体制的存在。文章还探讨论述了此楚、汉巫乐系统之《白雪》一类五弦琴曲的文化内涵,并简要分析了其在河陇之地传存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流民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民,一般来说,指丧失土地无所依归或因天灾人祸而流亡他乡的农民。流民现象并非近代独有,古代亦司空见惯。本文就古代流民问题,作一鸟瞰,就教于读者。一、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流民现象自古被视为社会病态。这除了它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外,还在于这种现象与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众所周知,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特别是在个体小生产农业的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吐含万物”,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同时,由于土地具有不怕被抢劫、偷…  相似文献   

12.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13.
遍检《毛传》与《毛序》,《传》释诗义与《序》释诗义基本相同者达83篇之多,明显相异者只有3篇,且在解释体例上、在内容的相互照顾、相互发明上,都表明《传》与《序》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研究唐前所载《毛诗》资料系统入手,认为郑玄所谓“大毛公(亨)为《故训传》”,既包括今《毛序》,也包括今《毛传》,《毛序》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是经累积而成的,最终由大毛公(亨)“编纂而成”,并体现出他自己的观点;小毛公(苌)则对《毛传》作了最后的加工、厘定工作,并在《毛诗》的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代,小农生活困苦,自耕农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耕作而食,生活也是仅够维持。而失去土地的流民们的生活就更为困苦。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加之小农本身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其破产的现象不断发生。他们有的沦为佃农,有的成为雇佣劳动者,有的沦为奴婢,有的弃农经商,有的流亡,最后有的参加起义。也有一些从事其他职业。如卖卜行医、牧豕、担当慵卒或者从事慵、赁类职业。  相似文献   

15.
《诗经·王风·大车》之诗义,古今学者解说纷纭。本文综合古今有代表性的七说,从古人称谓习惯、古代车服制度、诗中约誓之辞、春秋时期婚恋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七说中“征夫思妻”说最为可信,《诗序》首句所言“刺周大夫也”,乃推本之论,与《诗传孔氏传》所言“周人行役而讯其室家”的解说并不矛盾,只是说诗角度不同而已。而“序首”之下文字,恐为东汉时人附会,所谓“男女淫奔”之说,实不足凭  相似文献   

16.
录尚书事官名。西汉始置,初称领尚书事,东汉称录尚书事。录是总领之意。尚书,原只是朝中传递文书的小吏,武帝以后其任渐重。及东汉光武帝,吸取数世失权、强臣窃命的教训,“政不任下”,“事归台阁(即尚书)”(《后汉书49仲长统传》),尚书遂成为“出纳王命”的重臣(《通  相似文献   

17.
官渡之战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的一次战争。东汉末年,爆发了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农民大起义。在镇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地大官僚、大军阀为了割据称雄,连年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贫困不堪。许多中、小地主也逐渐破产。  相似文献   

18.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前期最杰出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父班彪,“专心史籍之间”,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妹班昭,“博学能属文”。尝任皇宫女教师。班固年少时即“博贯載籍”,显露出史学才华。班彪卒后,他因感《史记后传》“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被人以“私改作国史”的罪名,告发下狱。经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向明帝详细讲了班固“所著述意”,明帝也亲自审查了班固的书稿,方被释出  相似文献   

19.
诗人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晋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大封亲属做王,造成“八王之乱”,“八王”混战又引起“五胡”乱华,群寇纷起割据,互相残杀,前后一百多年。土地荒废,人民迁徙死亡,户口耗损大半。北中国沦陷异族之手,从十六国到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占据黄河流域三百年,使中原地区二三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受到极大破坏。而流亡在南方的汉族政权(东晋和以后的宋、齐、梁等)与之相对,从未真正下过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内部的政治状况也是一团漆黑,政变总是史不绝书。土地集中在土族手中,农民没有耕地,又要承受赋税徭役,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十四年东北流亡文学的批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没有“九·一八”这一历史阵痛,就不会降生“十四年东北流亡文学”。它是畸形社会特定时代的产儿,既不同于“沦陷区文学”,也不同于关内“左冀文学”和“抗战文艺”。它一来到这个世界,便染有从“东北现代文学”母体中艰难剥离的斑斑血迹,带着稚嫩、陌生的面孔,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富有刺激。开东北流亡文学先声的是在上海读书的只有二十岁的李辉英。他在“愤慨于一夜之间,失去了沈阳、长春两城,以及不旋踵间,又失去了整个东北四省的大片土地和三千万人民被奴役”。而他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