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他为官行政的日常事物中能关心民众、兴利除弊;在西方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能不怕牺牲、英勇抵抗。特别是他主张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和西方国家发展正常关系;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效法西方,进行改革。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救国自强,更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他为官行政的日常事物中能关心民众、兴利除弊;在西方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能不怕牺牲英勇抵抗。特别是他主张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和西方国家发展正常关系,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政法西方,进行改革。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教国自强,更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儒家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主旋律”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我国宪...  相似文献   

7.
独立自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而成的一个创造性的理论概念,它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主体的自立、自主和自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思想道德基础,批判继承“贵我”“恃己”“独立不惧”等传统思想,吸收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创立独立自主,并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一、新形势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这段重要论述,阐明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当前来说,首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郭海燕问:什么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号召:“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王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  相似文献   

10.
马厚威 《教育艺术》2001,(12):18-19
在中学历史教学三大任务中 ,知识教学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 ,能力培养是核心。我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为主线 ,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等个性心理品质为出发点 ,以教育学生强志明理为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一、以祖国的文明史培养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 ,“形象地说是感情和思想结合的产物。它要求不仅用理智 ,而且首先用心灵来理解神圣的祖国。”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 ,让学生从我们民族的“根”中汲取爱国主义的营养 ,…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党内和全国各族人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自觉抵制腐朽、丑恶的东西的侵蚀”。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要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要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中心。“主旋律”的思想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当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表明我们党在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党从来重视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但把它视为当今青年运动的方向,要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论《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心理学角度看.《周易》主要反映了一种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体现为持之以恒、谦虚谨慎、坚强勇敢、诚信、“知几”的自强人格特征;从修德、认识、言行、意志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强人格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自强及其培养应遵循“创新变革”和“顺天”的基本心理原则。《周易》中所论述的自强主要是一种个体自强或个人取向的自强。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作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实践人,有其自成体系的爱国主义思想。左宗棠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抵御外敌,强硬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收复新疆;第二:求强求富,自强自救,学习西方;第三:继承发扬湖湘文化,忧国忧民、培育新才。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幅旗帜,一直激励和鼓舞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特点?如何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理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许征帆教授。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时代的主题,敢于迎接挑战 按许征帆教授自己的话说,他少  相似文献   

15.
论张伯苓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伯苓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是他一生立身建业的动力,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自1899年张伯苓深感“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教育造就新人”,毅然弃武从教,至1951年临终前留下遗嘱,号召“凡我友好同学,尤宜竭尽能力,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他的一生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的。正因如此,他能毫无惧色地面对日本飞机对南开的狂轰乱炸向全国人民高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他那异采生辉,永放光芒的爱国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似乎有这样一种认识:鲁迅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如果谈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就降低了他的思想高度,其实不然。爱国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一个伟大思想,而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又具有它的鲜明特点。他的前期是彻底的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他的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因此,研究、继承、发扬鲁迅的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屈原作品和有关资料为依据,论述了屈原以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为原动力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美政”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以德为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革除弊政;国强民富、九州一统三方面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屈原坚持“修能”和不懈地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屈原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呈现出真、善、美相统一的耀眼光彩,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屈原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广播站紧密配合学校教学中心,德育首位的中心工作,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广播和其他形式对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多层次,大覆盖面的宣传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旨在于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之情,升华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举。要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当代小学生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但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也使一些青少年思想产生混乱。我校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开展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应有成效,下面是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充实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偏重学习革命前辈的爱国英雄事迹,这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产生情感共鸣。为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校充分发…  相似文献   

20.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