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萨满教的角度,探讨其对东北的婚葬习俗、敬老习俗和节日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萨满教的角度,探讨其对东北的婚葬习俗、敬老习俗和节日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清明节是有关农事、祭祀和娱乐的传统节日,是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文化记忆,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厘清清明节的起源、建构和传承,对于正确认识清明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明节不同于其它传统节日,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相互作用,在传统的文化记忆基础上,融汇、交织和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关系。选择好的维度是研究清明节日文化记忆的关键。清明节日的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清明节是场景作用下的知识生产,其文化记忆必须依托于地点开展,情境性文化记忆容易稳固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清明节日活动刻写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体现了人们的忆祖追根之情,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传统养分。只有回忆、地点与身份多重证据去交互印证清明节日文化记忆,它才能使主体看到完整真实的清明节日。  相似文献   

5.
李霁 《兰台世界》2013,(27):150-151
《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时期楚地著名学者宗懔所撰写的一部民俗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民俗的一部笔记体散文著作,也是一部时令档案史。本文以三月三节俗为例,从其来源、活动、内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上巳节的节俗形态。  相似文献   

6.
李艳芳 《青年记者》2012,(18):46-47
提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清明节,今天的人们大多认为无非是个扫墓祭祀的节日.其实,传统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①如扫墓祭祖、踏春游戏、禁火吃寒食、插柳植树、饮酒游乐等,其中扫墓祭祖、踏春郊游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民间习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恢复放假传统,人们开始重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各大媒体也适时予以关注和报道,凤凰、腾讯、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还特地推出清明节专题,可见清明节正恢复其原有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假日改革已经推行一年了,改革的首要动因是促进旅游快速发展,国家及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也寄予了厚望,期待通过国家法定假日的改革,大幅度提升旅游业绩。但是。2008年一年的实践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待。尤其是清明节。作为国家假日改革后的第一个民族节日,本应该在旅游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可旅游市场“波澜不惊”,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笔者经过考察认为。旅游景区景点与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与宣传措施不得力是重要原因。本文拟就清明节的旅游宣传做以探讨.以求为业界提供一些启示.并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8.
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西北部碧波荡漾的溱潼喜雀湖湖面,都会汇聚成百上千只船只,篙子船竹篙如林,划子船轻盈似燕,花船、供船五彩缤纷,男女水手们穿着古代、近代、现代各式民族服装,展示民俗风采,两岸10多万民众欢声如潮。“溱潼会船”把喜鹊湖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9.
荠菜花是上巳节最有特色的节物,它与古代上巳的风俗主题息息相关,作为甘美野蔬,不仅是"天然之珍",还能除虫治病、占验丰歉,同时也用作妇女的乞孕祥物。  相似文献   

10.
11.
2007年末,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被新增为国家法定节日,届时各放假1天,至此全民放假的7个节日中,传统节日占了4个。这一举措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由不断追寻失落的年味而引发的捍卫春节乃至捍卫传统节日的结果。而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张勃 《文化遗产》2016,(1):32-41
通过坚守与调适,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清明节在变迁中传承,在传承中变迁,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换,并藉此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清明节与其他一些经历现代转换的节日一起以自身证明,民间具有高超的智慧与调适能力,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亦是机遇。只要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给予自由传承的空间,稍加引导,民间智慧与调适能力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可以使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生机勃勃,亦可以使现代社会的普罗大众因之而生活更幸福,心灵更安宁。  相似文献   

13.
邓羽 《兰台世界》2015,(2):63-64
习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既是历史文化,也是档案文化。通过分析"行通济"习俗的起源及现代化转型,阐述了"行通济"的文化内涵及其档案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马美琴 《兰台世界》2012,(27):81-82
清代潍坊的习俗和礼仪非常繁盛,地域特色极其鲜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意从清明节等部分传统节日和"朝天锅"等几种地方美食入手,对清代潍坊的特色民俗和传统美食进行考证,并探究其深刻的礼仪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朱群 《中国记者》2012,(5):93-94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华积淀。但类似节日民俗新闻报道年年做,家家做,年年岁岁话相似,媒体家家文雷同,如何从新角度报道出新意蕴?本文通过分析近一年传统节日期间部分主流媒体的报道,对这一命题做了一点儿分析和探索。以期对眼下的节日报道以及未来更多节假日报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4~2013年近十年回族民俗研究论文的发文数量、系统分布、发文地区、作者情况、期刊分布、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与综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近十年来回族民俗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为今后回族民俗研究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7.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2,(12):34-36
习俗礼仪是“生活的范式”,有“维护根本”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传统习俗礼仪相对较多。而在今天,一些传统习俗礼仪如歌舞、丧礼、婚礼等,正日益被边缘、消解,被娱乐化,致使人们看不见其中的文化。如丧礼中对生命尊重和思考的价值未有充分认识;婚礼缺乏郑重感与神圣感。这些欠缺都是对一种文化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消解,随之而来的是作为“生活的范式”用以指导人生的文化的流失。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因为:古人把天地万物归为两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初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节。1986年,由东方健身长寿中心倡议,把重阳节作为“老年人节”,博得了老年人要额手称道。  相似文献   

19.
邓羽 《山西档案》2015,(2):86-89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不仅影响着档案资源建设,也改变着传统的档案建设思路、方式与方法。"行通济"习俗档案历史资料是在长时间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佛山地方相关部门多层面不断挖掘特色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应用,开发与建设了一系列特色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对深入研究"行通济"文化精髓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也能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辽朝地处我国北部草原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塑造了契丹人特有的文化习俗,大漠多寒多沙的气候使契丹人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服饰文化和饮食习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