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
程文英 《青年记者》2012,(23):40-41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自2012年5月14日开播以来,即引发收视狂潮,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影片解说优雅、画面优美、剪辑流畅、配乐用心,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元素,展现了中国精致的美食和广阔疆域的美好风光,并且恰当地融入了人文元素,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3.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有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一解说词是分不开的。解说词增强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同时解说词又增强了纪录片自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立影 《今传媒》2012,(10):76-7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资与优良的制作水准,而最重要的方面则是因它并不单纯讲述食材、美食的制作,而是通过美食这一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制作、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陈权 《青年记者》2012,(32):25-26
长期以来,相比如火如荼的综艺节目和经久不衰的电视剧,中国纪录片的收视率可以用"惨淡"二字形容。但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打破了这种格局。《舌尖》每天晚上10:30播出,无论是选题还是播出时间,该片都不占优势,但它出人意料地"走红"荧屏,且通过微博平台引发了"舌尖上的热议"。本文立足媒介融合的视角,解析该片热播的原因。强势媒体与微博营销的共谋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传统的电视媒体和迅猛发展的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之势愈发明显,而这正是《舌尖》一片获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以《舌尖上的××》为标题的报道就在各媒体频频可见,简直可用"铺天盖地"这个词来形容。诸如,《舌尖上的旅行》《舌尖上的乡愁》《舌尖上的母校》等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相似文献   

10.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其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有数据显示第四集的收视率甚至达到了0.55%,几乎赶上了BBC的纪录片收视水平.该片赞誉声一片,引发了一轮全民讨论和追捧.一部纪录片能够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的确不易,这无疑给一直坚守高端文化的纪录片人以莫大鼓舞,给一直较为低迷的纪录片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在该片的火爆已渐行渐远后,让我们再来思考它成功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近期,电视上最火的节目当属CCTV-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此片是一部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2012年5月14-18、21、22日晚间22:40播出,一共7集的美食纪录片在播出后的一个月内让人们津津乐道",舌尖系列"瞬间走红网络,"舌尖体"成为2012年的标志性文体。7天收视相对平稳,最高达0.55%(5月17日),最低为0.39%(5月21日),7天平均收视为0.48%。在中国纪录片中,这个成绩已经和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差不多,并超过了所  相似文献   

13.
姜玲  霍凤 《新闻世界》2014,(7):70-71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自2014年4月18日起开播,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饱受各种争议,即便第五集的完美转身挽回了大批观众,但前四集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被众多网民提及,成为无法忽视的缺陷。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前四集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它不仅充分调动了无数观众的味觉,也深深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家园。许多嗅觉灵敏的商家借机推出片子里介绍的菜品,旅行社推出了有关舌尖上中国的美食之旅,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也纷纷推出了"舌尖上的母校",回忆和记录校园生活中的美食……"纪录片仍然是电视广播中一个有威望的领域,吸引着报刊评论所注意,  相似文献   

15.
<正>纪录片,作为小众化节目,一直曲高和寡,难以让广大观众产生共鸣。然而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却如同一匹黑马,着实在电视荧屏上"火"了一把,同时在新浪微博等各大门户网站排行位居榜首。这部围绕中国美食展开的纪录片,将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中华美食图景。流传在舌尖上的滋味,铭刻的是心尖上的感动。《舌》背后,是自然、历史、人文、劳作这种中国文化,带给观众  相似文献   

16.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广东》、《舌尖上的重庆》等地方美食类节目充斥荧屏。在这股跟风潮中,地方台美食类节目暴露了很多问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以为,地方台美食类节目要想突围,形成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是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7.
陈玲  王淑弘 《东南传播》2012,(8):176-177
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上半年纪录片收视中的宠儿。本文就该纪录片热播后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浅析了其报道中的传播学规律,并就《舌尖上的中国》朴素的人文关怀特点进行了题材和拍摄编辑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姜海  周佳琪 《新闻世界》2012,(10):168-169
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立即火爆全国,甚至带动各地"舌尖体"的流行。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和传播学角度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以及美食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琳 《新闻世界》2013,(9):166-167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的纪录片,但它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它是以美食作为媒介,从而对美食背后的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但火的不仅仅是这部纪录片,其片中介绍的一些美食、人物、城镇等,同样也火了。也就是说,这些介绍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