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本质上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道路上离服务型政府还有一段距离,而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公共利益是根本目标;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政府承担的责任不是单一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大力弘扬公民权和公共服务精神等。这些原则和观点对于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有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蕾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26-12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化因素,树立人本精神,明确政府在服务中的主要角色与职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共同治理的和谐新格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为公民社会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李蕾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26-12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化因素,树立人本精神,明确政府在服务中的主要角色与职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共同治理的和谐新格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为公民社会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成功“入世”后,构筑“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未来行政改革的主导趋向和目标模式定位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毋庸讳言,对于未来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尚缺乏明晰的理念支持和特征勾画,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个切入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公益的目标、民主的行政、人本的价值追求当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理念诉求,而服务行政、有效行政、回应行政、法治行政和责任行政当是其基本的应然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批判和反思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服务理论旨在强调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公共行政中的政府角色、价值追求、责任控制、领导观、效率观等方面都形成了整体性观点,对我国公共服务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服务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应在服务型政府视阈下探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服务型政府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可以从政治学、行政学、行政法学的视角得到解释。新重庆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改革的目标符合时代的正确选择。其实施战略应该包括其文化支持、职能配置、公法保障、人才保证、财政支持、信用保证和技术保障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浅谈新公共服务理论下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责任一直是公共行政领域中探讨的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政府责任重新得到诠释,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引导了政府责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新公共服务理论下的政府责任更加体现了公民权,民主价值,公共利益最大化等的特质,同时也要求对政府责任伦理建立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服务型教育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范围内政府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伦理、政府管理教育的公共职责都或多或少地疏离了公共利益这一中心理念,公共利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民主治理为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力求通过构建服务型教育政府来不断完善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是民主治理,其思想来源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和后现代公共行政,其基本观点包括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的价值体系出发探析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本文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阐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总体上比较薄弱,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投入不足、应急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失衡、运作机制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一再遇到瓶颈,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力度和程度表现出不满,改革服务型政府已经受到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多重视建设和操作层面的变革,而忽视服务理念层面的改变;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认为只是具有服务性职能的政府;对公共服务概念的片面理解,把公共服务等同于社会服务,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建设。这些认知偏差就往往导致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社会基础较为脆弱。这种观念转变的最大问题在于一些公务员服务意识存在问题,表现在其服务态度冷漠、缺乏效率意识、服务单方性、主观随意性强,这就需要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行政问责、大部制三者实际上已构成了我国第六次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尝试性地分析了三者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面对新一轮机构改革给行政伦理道德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以成人社会化、行政伦理的制度化等途径培育、强化我国行政人员的责任情感和责任意识,以“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为铸就服务型政府铺实伦理道德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批判的基础上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赋予了公共行政不同的价值观。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民主公民权、社区与公民社会的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七个主要核心观点。这一新的理论将对深化我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部门对其内部工作进行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有力工具。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就成为了当前转变行政管理方式的迫切要求。在我国,以服务公众为导向的理念也契合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体现出党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成为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改革方向。而将政府的绩效管理从传统的以经济为重心的模式转变至以服务公众为导向的模式,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政府需要做多方面影响因素的考量,并策划出一系列规范政府绩效管理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是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蕴含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有限政府的治理理念。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通过加快分权改革,培育发展公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进电子政务等途径实现服务型政府,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逐步向公共治理模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够寓政府的管理于服务之中,能够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政府干预缺陷日益显露的情况下,为适应当时的形势,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贡献是运用经济人假设和把政治视为交易的观点,成功地研究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许多问题。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政府建设过程中应当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坚决遏制腐败行为,积极推行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它体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职能、体制、运行机制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支持,并对政府绩效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在价值选择、评估方式、指标设计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认识有误、形式化、表面化、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当进一步转变行政观念,切实树立为民服务、有效服务的政府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行行政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建立服务型政府奠定财政基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公民参与。本文力图揭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证加强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有助于政府“以人为本”行政理念的形成与实现,有助于公民意志的表达与传递,也有助于顺应世界潮流改进政府工作的运行机制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