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歌的审美风格特征及其成因,宋代文人的审美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诗词审美取向变迁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审美场研究始自80年代中后期。较早运用“场”的理论是林兴宅。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场研究,则是李欣复、章海荣、葛启进。上述论者对审美场的构成、审美场结构的动态性、审美场中主客体对应关系、审美场的类型、审美场效应等理论问题作了阐释。真正建立审美场理论体系的是袁鼎山。其《审美场论》从现实时空的审美场深入了心理状态的审美场;对审美场的各种力作了精当的描述和剖析;深入论述了各对应力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无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要注意取境和造境,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处。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原始艺术的起源问题在美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提出。探讨原始艺术的起源必须把握住两个最主要方面,即原始艺术品和原始审美情感,章通过对原始艺术各种类型形成过程的略析和对流行的几种艺术起源论的综合述评,认为原努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从实用艺术品到审美艺术品,从实用情感到审美情感的缓慢历程。  相似文献   

5.
为响应当代美学人学化发展的呼唤,补正美学研究中重“史”轻“论”的流弊,胡家祥先生推出了其新《审美学》并在书中构建起了自己的心灵美学理论体系。章从研究视界的转换、心灵结构图式的描绘,审美记的新定及“审美人”的塑造四个方面对《审美学》的理论特质作了解读与评析。  相似文献   

6.
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艺鉴赏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文艺鉴赏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文艺的社会功能,既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育作用,此外还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读与学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而是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了学作品中蕴含着的知识美,认为好的学作品都溶注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强烈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都必然地转化为知识美,存在于学作品之中,决定着学作品的价值与品位。  相似文献   

9.
悲喜剧作为一种审美样式在美学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其审美特质便是谐和、中正、自然质朴。在老舍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悲剧性和喜剧 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喜剧创作艺术;老舍创作艺术的形成除了他尊重悲喜剧的审美特质,“半笑半恨看人生”外,还得力于旧北京的市民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中正”、“谐和”的美学取向。  相似文献   

10.
华丽与朴素是文学语言风格的两种基本审美表现形态。朴素是指一种不加修饰、朴实无华、自然本色的语言艺术风貌。虽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但华丽的语言风格也历来倍受人们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人的审美需要决定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华丽的语言风格正在审美结构方式上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多借助于繁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体现;第二,常通过大量的色彩词来体现;第三,多依靠长向式来体现;第四,通过多种艺术修辞手段的运用来体现。  相似文献   

11.
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审美风貌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冰心小诗的创作缘起、创作趣味以及创作原则,揭示其小诗独特的审美风貌,从而论述小诗流行以及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我国艺美学界对艺术反映论的探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一是用审美感应论、形象思维论等代替艺术反映论;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推导审美反映论或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中寻找能够替代艺术反映论的概念范畴如艺术生产论,审美中介论,艺术掌握论等。这两种探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审美感应论是否包容了审美反映论,后是否只是审美感应中的物本感应,是否可以取代审美反映论,这些都直接牵涉到艺术美的本质问题解答,如果对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仅作狭隘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在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感应论二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不够周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视觉形而上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当代学的审美趣味一直为视觉范式所左右,完全忽略了听觉范式对于它的重大意义,本论试图这一问题入手,找出中国当代学中存在的某些症结,并藉此唤起人们对于听觉审美范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许多诗作,特别是他晚年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极富禅理禅趣。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王维往往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从而创造出出神入化而又饱含禅宗神韵的千古佳句。王维之所以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一是得益于其艺术家兼佛教徒的特殊身分,二是与其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困惑作为人类自身的一种生存体验,要转化为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就必须经过创造主体的审美反思。当困惑形成一股巨大的内驱力,艺术创造便成为学艺术家自我拯救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白葵阳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3):16-18,37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不遇于世的象征,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语言精工妍丽,用典广博晦涩,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谢Tiao的山水诗是他向往隐逸又不能忘情于利禄的人生追求的外化,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深,重视意境的创造,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旨意较显豁,玄理色彩冲淡,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相似文献   

17.
《向峰集》是王向峰40年审美灵性的对象化成果,他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同时,建构中国美学理论的研究体系,老庄研究尤能显示其独特的学术个性,艺术本的解读是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现实观照的表征,而创作则是其审美灵性的直接对象化,《向峰集》实现了研究,批评与创作的互动,是臻于化境的关于审美化的对象性确证。  相似文献   

18.
姜向东 《韶关大学学报》1992,13(1):0035-0039
戏剧中的静场,是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剧作家都注重“静”的形态的布置。《雷雨》中静场的出钯表现在:(一)具有审美功能。戏剧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同步性,因而,剧作家便在冲突与冲突之间,巧妙地安排静场,使观众既有时间来进行审美活动,又使戏不失美感。(二)蕴含着强烈的动势。静场不“静”,是寓动于静,是以一种蕴味深刻的含蓄,表现着剧中人微妙而陷晦的情感搏斗,传达着剧作家的思想和哲学。(三)是无声的独白。静场是人物的心灵解说者,是无声的倾诉,是“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相似文献   

19.
张晓风是台湾名的散家、戏剧家、小说家,尤以散饮誉海内外。她以诗性思维提高了中国现代抒情散的艺术品位。而她对生命与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使散走向了更壮阔的审美意境。本着重从晓风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探索其诗性解释学散的核心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石楠是新时期知名的皖籍作家,其长篇传记小说关注的不是事实的历史,而是追求表现历史人物的精神岁月,以其独特性和整体性在新时期传记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本试以石楠作品的整体审美形态入手,分析构成这一整体审美形态的基本主题意向、体裁样式和个人艺术风格及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以求能够真正抵达石楠的传记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