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激励性原则。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要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鼓励和支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言行。阅读中要鼓励孩子自己想读、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达和表现。2.容“错”原则。儿童对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往往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但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和经验,他们在理解和表达阅读内容时常常会脱离常规,与成人的思维相悖,甚至是离奇可笑的。这时,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他们的行为,小心呵护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保护其自尊心,为孩子的幻想世界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3.期待性原则。父母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度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试论儿童自尊心的培养郑航儿童自尊心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是从他们跟父母、教师以及同伴的相互关系中理解和评价自己的,儿童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心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有心理学者认为:父母与教师对儿童成败的反应更能影响儿童的自...  相似文献   

3.
健康的自尊心是孩子应对挑战的防护衣。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更容易处理矛盾和消除负面压力,他们积极乐观并且能享受生活。相反,那些自尊心弱的孩子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他们在遭到一些自我批评想法的困扰时,如“我不够好”或“我什么都做不好”,他们可能变得消极、胆怯或情绪低落。当面对挑战时,他们首先的反应是“我不行”。什么是自尊心儿童心理学家米森格博士对这一术语所下的定义是:“自尊心是自我感觉或自我观念的总和。我们对自己的界定大大影响着我们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米森格博士注意到,自尊心的形成发生在幼儿时期。“…  相似文献   

4.
1.正确运用惩罚。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是对儿童的某种思想、行为施加负面压力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警示,从而控制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应把握好惩罚的艺术、时机和“度”,既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有些孩子,缠人、闹事、小题大做,占用了大人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被称为“难缠”孩子。他们的“难缠”行为往往会让父母大为恼火,父母不光是嫌孩子缠住自己,更担心的是孩子独立性太差,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面对这样的孩子,在照顾他们生活的同时,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的心理逐渐自立起来,让父母从被“缠”的状态里解脱出来呢?  相似文献   

6.
幼儿自尊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过程的。婴儿期,孩子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毫无主观意识,对父母唯命是从。到了三岁左右,幼儿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喜好、想法以及情绪。当父母所说的话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时,他就会加以拒绝。在这一时期,幼儿自尊心处于自我觉醒状态,幼儿的情绪尚未稳定,时自己的认识尚未清晰,想法也不一定正确。所以,此时应予以恰当的辅导,以培养其理想的自尊心。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客观出发,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两三岁是幼儿自尊心的萌芽期,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慢慢地要脱离父母而发展自己的个性,想成为独立的个体。这容易使父母产生“失落感”。此时,父母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不要凭主观想象对待孩子,要把幼儿当作一个完整的客体来尊重,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学到了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理想的自尊心的基本条件,父母应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7.
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孩子的请求说一声“不”;而有一些父母由于没有掌握拒绝孩子请求的技巧,因此他们生硬、冰冷的话语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针对0~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既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能避免对他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呢?  相似文献   

8.
很多父母主张对孩子要有错必究。他们认为,如果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纵容下去会出大问题。“宁可让孩子现在恨我,也不能让他将来恨我。”他们如是说。诚然,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对孩子过于苛刻、严厉,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其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有损于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受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自我意  相似文献   

9.
有无自尊心,是儿童能否成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儿童的自尊心高与低,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那些有高度自尊心的儿童,父母对他们很关心,对他们的爱好、提出的问题,甚至对他们的小伙伴都很感兴趣。这些儿童的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要求孩子们的行为好,他们严而不厉,大都用奖励而不用惩罚来对待孩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促进和加强了一些性别角色。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常常鼓励男孩实践一些行为,而鼓励女孩实践另外一些行为。父母也经常为孩子提供行为模仿的范例,对他们说“要像你的妈妈一样”或“要像你的爸爸一样”。父母和教师都在修改,塑造、强化儿童的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些父母“毫不留情”地当着老师或同伴的面数落孩子:“你这个人就是脑子不转弯,没有人家聪明……”还有一些父母则凭借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刚入园的留守儿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消除他们离开父母的消极心理,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妈妈的角色,给孩子以温暖和关爱,及时弥补他们心中缺失的亲情,还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值越高,自己内心的担心紧张程度也就越大。其实,家长也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应该唠叨,但有时却无法控止住自己,总想把自己的家长权威表现出来,不管正确与否,不管场合是否恰当,也不想孩子的感受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对此,提几条建议,以期给家长们一点启示。一、信任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适应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终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切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时多和孩子交淡,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琢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14.
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向上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这时,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日本宪章明确指出:“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到尊重,应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在我国,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已日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同。然而这些大多还停留在观念上、口头上,在现实生活中,损害、挫伤幼儿自尊心的现象,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身上表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在幼儿园中损害、挫伤幼儿自尊心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接纳,往往存在着一些误解,有必要正误。首先,接纳子女不是态度暧昧,娇宠孩子。如本文上期开头那个例子。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量(毕竟父母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须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成长的标志。做父母的  相似文献   

16.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是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孩子在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差错,父母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粗暴地指责:“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做不好,太笨了!”更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倾诉孩子的缺陷、错误,或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父母应该重视与孩子相处的礼貌,注意孩子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变化,多提孩子的优点和成绩,增加孩子生活做事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视力发育障碍十分常见,它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后天用眼不当所致。据国内研究表明,有许多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是与他们学习和模仿父母的不良用眼习惯有关,即父母的“行为遗传”影响孩子视力,这部分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就拿近视来说,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亲自己近视,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喜欢把书报拿得很近;或者尽管他们没有近视,却喜欢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躺在床上看书,而儿童对成人的行为举止有一种自然的崇拜心理,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这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就有可能在他们那里得到“复制”。如果…  相似文献   

18.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多数父母常采用以下几种做法:制止争吵;评判对错;阻止自家孩子的行为;靠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平息“内战”……孰不知,这些方法一次次剥夺了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孩子之间的争吵是儿童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儿童交往的一种方式,孩子正是在争吵中逐渐地学会与人交往的。父母要允许孩子争吵,让孩子在冲突中获得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收敛自己。如果父母干涉太多,就会影响孩子这个学习过程,使弱者不能学会保护自己,使强者变得肆无忌惮。。C理学家皮亚杰主张…  相似文献   

19.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 :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 ,可子女还不能理解。现在 ,一对夫妇也就一个孩子 ,谁又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但要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要强行“牵着子女的鼻子”走 ,而要把“拐棍”交给子女 ,让其自己走 ,父母则在一边进行助推 ,这样的速度也许要慢些 ,但每走出一步 ,孩子都能体味到一份收获的喜悦。多鼓励,少批评。咱们中国人爱说这样一句话“人有脸 ,树有皮” ,说的是人都有自尊心 ,其实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 ,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自尊。再则 ,在孩子的心中 ,父母是强大的 ,是能够给他们力…  相似文献   

20.
没有好的道德教育,弱智学生良好的品行难以养成,个性难以发展,人格难以健全,自身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也会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智障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家庭是智障儿童的第一个学校,是智障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净化”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表率,将对智障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智障儿童的道德教育要“幼儿化”,父母要从孩子的心理年龄、思想特点出发,以幼儿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