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传媒》1995,(4)
找准“官”民同好的切入点──《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的几点思考文/《西安晚报》副刊部赵发元在社会转型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办好晚报副刊,如何使副刊从内客到形式,既讨市民百姓的喜欢,也使领导干部爱看,既保证副刊能够成为全面落实中央...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5,(4)
警钟·良药·号角──读《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文/董治顺《西安晚报》的副刊,名叫“曲江”.办的很有些年代了,读者印象颇佳,常有一种“美文不胜读”的感觉。各种各样的征文,大赛,更是调动了一拨拔一茬茬不甘寂寞的“笔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个...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6,(2)
路在自己脚下──读《陕西日报》“话说陕西人”征文继《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之后,又一次在三秦大地产生震动、反响的征文活动──《陕西日报》“话说陕西人”征文,日前告一段落。这两天征文,都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刘荣惠副书记亲自动手,或批示,或...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4)
再造辉煌的热切期盼──评《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文/孙豹隐今天,中国大地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泱泱华夏跨上了经济腾飞的骏马背峰。置身这样的时代,西安,这个曾经在历史上辉煌得令整个世界瞩目的城市,该怎样去勾画挺进21世纪的蓝图;西安人...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4)
刘荣惠评《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专栏这专栏过去我断断续续看过几间,今天一口气读完,感到《西安晚报》办的这个专栏,对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更新观念,很有意义。不仅是对西安市,对全省亦有普通性。观念问题,是影响我省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安晚报》的副刊,名叫“曲江”,办的很有些年代了,读者印象颇佳,常有一种“美文不胜读”的感觉。各种各样的征文,大赛,更是调动了一拨拨一茬茬不甘寂寞的“笔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个“曲江”园地,弄得五彩缤纷,红火异常。很多人自觉自愿掏腰包,请晚报入室入户,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个来的。 今年3月到5月,该报又举办了“外向型城市·西安人”有奖征文。前后70多天时间,共收到稿件900多篇,选登59篇。这些文章,角度新,视野广,开掘深,文笔美;如警钟、良药、号角,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得到省委副书记刘荣惠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  相似文献   

7.
西安晚报的赵发元同志托刘斌给我转来了他们举办的“今日老三届”征文的全部文章,并送了一本《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结集成册的书。刘斌简要给我讲述了这两个征文在陕西的影响,要我为即将出版的《情结老三届》一书写篇序文。“今日老三届”这命题首先引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者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中仍获益匪浅。“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者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  相似文献   

9.
继西安日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之后,又一次在三秦大地产生震动、反响的征文活动——陕西日报“话说西安人”征文,日前告一段落。这两次征文,都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刘荣惠副书记亲自动手,或批示,或写信,给予热情鼓励,寄予殷切期望,指出新的目标。希望以此“唤起大家更大的热忱,建设新陕西,创造新陕西。”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8,(4)
自从《西安晚报》副刊两次“今日老三届”征文及结集出版《情结老三届》、《今日老三届》两本书之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数以几十万计的陕西“老三届”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日月不居,韶华易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当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已...  相似文献   

11.
张国宁 《今传媒》2006,(11X):35-35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申仍荻益匪浅。 “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会展,以及广播电视、街头广告、标语牌、街名地名等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写错印错的错别字、杜撰或歪用成语为广告产品捧场、以及语法不通等诸如此类的错误加以校改,指出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及其贻害等等。小专栏大多为一二百字的短,字通俗流畅,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可以读,与各行各业都有关系,如能经常阅读,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6,(2)
街谈巷议话兴陕──读陕西日报副刊“话说陕西人”专栏《陕西日报》副刊近几年来设立了不少反映时代生活和现实问题的栏目,如描绘改革开放和科技、农业第一线的报告文学征文、散文征文和杂文征文,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方面,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努力。这次《陕...  相似文献   

13.
专栏副刊的眼睛《宜宾日报》庄剑宜宾日报自1988年复刊以来,注意利用专栏的优势来策划副刊,通过专栏来充分体现“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名城特色”的办报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且得到了读者与同行的认可。复刊初始,我们在考虑《宜宾日报》副刊的栏目时,既构建了相...  相似文献   

14.
自从《西安晚报》副刊两次“今日老三届”征文及结集出版《情结老三届》、《今日老三届》两本书之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数以几十万计的陕西“老三届”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中央、省、市的新闻同行们常常向我提问:“你为什么要搞‘老三届’征文?““这次征文成功的原因何在?”……日月不居,韶华易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当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已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抚今追昔,这份意更浓,情更悠。近日陕西电视台青少部、西安电视台专题部,或组织我们与在校大学生对话或给我拍专题片.播出之后又有不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形态层出不穷,不断刷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及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传统品牌的副刊,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西安晚报》是一家拥有辉煌历史及全国性影响力的报纸,晚报副刊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统.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报纸副刊当融合新媒体传播的优长,强化“留客”功能,突出重围,使其成为传播平台上一道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风景.晚报副刊从提升新闻性与趣味性、创文化品牌、办征文及读书活动等方面探索与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西安晚报》创刊50年来,无论是时事震荡、社会变革、还是潮流转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副刊,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和对自己风格的塑造。也正是这种坚守和追求,使副刊成为《西安晚报》一块响亮的品牌。大气 文气 人气《西安晚报》副刊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大气。晚报的副刊办得非常大气,这种大气不仅体现在它对文学作品、文化艺术的判断和评价上,还表现在它作为一份新闻纸所具有的敏锐度和犀利度。关于晚报副刊的大气,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照:高雅与通俗。西安晚报副刊是一份文艺副刊,它对高品质文学作品的追求是必然也是必需的。真正的文学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一股社会的元气。西安晚报副刊的可贵和大气就在于,在多元文化大潮的冲击下,在文学被淡化、弱化的社会思潮中,在休闲、娱乐、生活小品充斥报纸版面的现实状态下,在内外压力和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的窘境中,它没有放弃对纯文学的认真关注。副刊的《终南》文学版一直没有降低自己的文学品位,也一直没有隐没自己的声音,在西安这样一个文化古都,在陕西这样一个文化大省,它创立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大家气派。晚报副刊对高品位文学的追求并不排斥它对“俗内容”的接纳。当然,这个俗不是粗...  相似文献   

17.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商臻 《今传媒》2014,(7):115-1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阅读材料的方式大大改变,本文通过回顾《西安晚报》"专栏"版在网络时代的编辑历程,探讨了报纸副刊编辑如何以网络作为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扬长避短,精选优质的作者、观点和文字,和网络上海量碎片信息拉开距离的编辑思路。  相似文献   

19.
贾静静 《今传媒》2016,(5):82-83
《西安晚报》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控制下出版的一家报纸,主要内容有全国战事要闻、地方新闻和副刊,由于处在抗日战事的特殊阶段,这就决定了战事报道必然成为《西安晚报》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着力点,而对于抗日战争的宣传也必然成为《西安晚报》的一个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今晚报》的“今晚副刊”有个“日知录专栏”。这个专栏,中学生在读,他们的教师也在读,一般读者有兴趣看,高等学府的教授们也喜欢看,学文科的爱看、搞理工的也看。 1984年,《今晚报》创刊之初,李夫总编辑与副刊部负责同志对副刊进行了总体规划,“日知录”栏目,被称为副刊的“四梁八柱”之一。“日知录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叫《顾炎武及<日知录>》。借用古人书名《日知录》称谓这个专栏,是取日有所知的意思。《日知录》专栏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有一批高层次的作者队伍。晚报文章自有独特的要求,不同于杂志,也不同于日报。作者不仅要有学问且又肯写,还要能写出晚报风格的文章。编辑不能仅仅做选择者。天津的一位大学教授最初应约写来的几篇稿子,选题并不十分理想。编辑热心地做引航员。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