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溪寇轨》中“容斋逸史曰”的《方腊起义》一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是一篇关于阶级斗争教育的好教材。不过其中关于“父兄”和“子弟”两个词,以往的解释似乎不妥。  相似文献   

2.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我在少年时代就熟读过的名文。记得抗日战争期间,我在苏北乡间,家中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初中国文读本》一套,我就是从这套“读本”中读到这篇名文的。这套书后来在战火中遗失。建国初期,我在上海读初中,曾从旧书摊上购得这套书的第一册(收录《春》),“文革”中又遭焚毁。自粉碎“四人帮”后,见到不少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春》,均未注明出处及写作年代,本想就我所知,写篇说明《春》的出处的短文,但苦无此书为依据。直至1982年,我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由  相似文献   

4.
我们读鲁迅的作品,进入鲁迅所创造的文化氛围之中,总是有一种凝重、典雅、厚重博大之感。“民国纪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但在鲁迅笔下却触处生辉。被选入中学教材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一开头鲁迅就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读者一下子仿佛被带...  相似文献   

5.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一诗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首句曾被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一文所引用,这篇文章近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作为教材。最近读了一个学校语文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案,其中把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话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主旨延伸如《庄子》一书,教材选入《秋水》和《逍遥游》,《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选入了《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  相似文献   

7.
杨朔是颇具影响的散文作家,其解放后的散文创作,从题材来看,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一是反映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是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心灵的,一是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厚情谊的。其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类,选入各种语文教材的《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海市》等基本上都属于第三类。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一文。该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寓意深刻。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寓意归纳为“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我们认为,对《工之侨献琴》一文的寓意,作这样的归纳,似乎有些简单、偏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历代祭文中的名篇,向来被评论家誉为“悼念文章之绝唱。”苏东坡将《祭十二郎文》与诸葛武侯《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媲美,并称为“至忠”、“至孝”、“至友”之至文。袁枚的《祭妹文》也被公认为他的散文的代表作,已选入我国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本文拟就这两篇祭文作一些审美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的《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几篇散文,通过回忆性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的师友、革命青年的无比怀念和敬爱,它们记人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据事实录,不作渲染。鲁迅在创作上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这组散文完全做到了过一点。作为回忆、纪念性文章,他所记述的是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09,(3):46-50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他对生活感受敏锐,创作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其散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4.
周定舫先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又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作为一位兼教历史的语文老师,我对其中的一点产生了疑问——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2016年的江苏高考,沈从文的《会明》一文就被选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篇目,2022年苏州市高三期中调研和唐山市高三期末考试也分别选择了他的《动静》和《新与旧》作为考查篇目。此外《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性作品,其第三至第六章也被选入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呈现出独具风致的美学特色与历史意旨,而其生成动因、  相似文献   

16.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唐弓生们志的信任》说方志敏烈士的遗稿是“一个陌生的女青年”转送的。语文世界》1998年10期刊胡逸民《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说方志敏烈士的遗稿是“胡逸民”转送的。《作家文摘》1998年7月1日刊洪家祥《为方志敏送文稿的奇女子》说方志敏烈士遗稿是“程全阳”转送的。为教材阅读再延伸及学习《同志的信任》作参考,特摘编成《方志敏遗稿是程全阳转送的》一文,供广大师生阅读参考。《语文世界》1998年10期刊胡逸民《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一文说方志敏烈士遗稿是他(胡逸民)转送的。可是/作家文摘》998年7月1日284期转…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我的五样》怎么教?苏教版必修教材第一模块选入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一位老师在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上课时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组活动,模仿作家毕淑敏在文中设  相似文献   

18.
储西保 《学语文》2009,(4):32-32
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写得“青不甚深。文不甚俗”,但毕竟时间久远,与现代汉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当《史记》中的一些经典的历史散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对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古今异义词做必要的注释,否则就极可能犯以今律古的错误而误读原文。  相似文献   

19.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高校文科教材。其选文精粹、注释简明,历来为读者所喜欢。不过书中的注释亦偶有不妥。如“殡”字的注释就是其中一例。该书简编本上册(1981年7月版)选入的《左传·秦晋之战》一文的注释[1]云:“殡,埋葬”。对此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5期刊发了倪义省的《“文史”合一建立完整的大语文教材新体系》一文,提出了建立文史合一的大语文教材新体系的明确主张。这一见解的确深刻。这里试就该文前按语中所提到的“如何解决厚古薄今的问题,年龄越小可学对象越艰深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解决厚古薄今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把语文和历史合为一科,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为经,以有关的文章和历史为纬来编排课文”,那么,在中国漫长而悠久的五千年历史中,符合选入标准的“大量优秀文化精品”必然很多,而“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