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说东汉时,有一位神仙叫麻姑。她应道士王方平的邀请,降临蔡经家里。麻姑很年轻,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的样子。王方平感到很惊奇,就问她:“你多大年纪  相似文献   

2.
沧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出处】麻姑①自说云:接待②以来,已见东海③三为桑田④。向⑤到蓬莱⑥,又水浅于往昔约半耳⑦,岂⑧将复为陵陆⑨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⑩)注释:①麻姑:传说中的神仙。②接待以来: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③东海:古代  相似文献   

3.
沧海桑田     
《广西教育》2007,(9C):29-29
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巳见东海三为桑田。” 据说从前有一男一女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饮酒。到了约定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  相似文献   

4.
曹操本信奉黄老,有神仙情怀,同时又怀疑神仙不死,对神仙之说且信且疑。曹操终未沉迷于神仙迂怪之说。渴望延年以完成统一大业导致他崇信长生之术。曹操的游仙诗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呈现出求仙与反神仙、求长生与求功业的复杂性。其游仙诗以游仙为艺术外壳,借游仙题材以咏怀。求仙与反神仙都旨在求功业,求长生亦为求功业。其游仙诗重在精神超越而非迷信神仙,有深刻的言外之旨。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大仙传说与道教神仙观念的统一与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大仙(黄初平)是道教众多神仙之一,在其出生地金华、兰溪一带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传说。以前的论者都未曾述及传说内容与道教理论的关系,本文则通过分析诸多传说的内容,认为黄大仙传说与道教神仙观念是一种主体上统一、细节上偏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海上》     
李商隐唐 《初中生辅导》2013,(11):F0004-F0004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相似文献   

8.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据说从前有一男一女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饮酒。到了约定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  相似文献   

9.
汉赋作品集中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矛盾心理:既有对神的敬畏与祈求,又有对神仙的贬斥与不恭。同时,一些汉赋作家在失意的时候,也在神仙的世界里追求一种安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的介绍,来展开对其线描的分析.<八十七神仙卷>与宋代作品<朝元仙仗图>极为相似,尺寸略小,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图>中的线描比较,阐述<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临摹佳作.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小说《裴航》是一个遇仙人、得仙偶、成神仙的神仙小说而非爱情小说,故事的终极指向不在爱情而在神仙,不具有所谓反对封建门阀婚姻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意义。主题是告诉人们,与仙人联姻也是成仙的捷径,做了神仙就会享有超人间的富贵。其思想价值,一是反映了唐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晚唐时期的失落;二是反映了唐代神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三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杂多有序和对立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认为白鹿洞得名是因为其创始人李渤蓄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而白鹿洞的地形四面环山,回合似洞,故名白鹿洞。在道教系统中,白鹿常与神仙相伴,多为神仙坐骑,而"洞"则指神仙真人居住之所,李渤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撰《真系》一书,为道教上清系排列谱系,自拟为第十四代传人。所以,李渤取名"白鹿洞"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13.
<正>【作品概况】《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颜真卿赴任抚州刺史,多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大历六年(公元771年),67岁的颜真卿再次登山游览,情意大发,撰文并书写了《麻姑仙坛记》,内容为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立碑后遭雷电毁佚,现已无原碑拓传世。据传世剪裱本计此碑共901字。此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相似文献   

14.
寓言四则     
1、一个农夫与三位神仙一日,一个农夫碰到了三位神仙。农夫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有一位神仙指着另外两位神仙回答道:"我们都不是一般的人,我们  相似文献   

15.
沧海桑田     
[解释]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有一天他们相遇了。"咱们和蔡经好久不见了,后天去蔡经家做客吧。"麻姑对王远  相似文献   

16.
曹操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是相信方术不信神仙 ,但由于时代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文学的自觉 ,促使曹操创作了不少的游仙诗作。在游仙诗创作过程中 ,因其理性意识与神仙思想是对立的 ,又使作者陷入了新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悲剧性的 ,并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是如此 ,其游仙诗为后世开创了借游仙抒怀的范型  相似文献   

17.
郴州的神仙,系郴州先人科所创造,是祖祖辈辈郴民日常生活所崇拜的偶像,神仙文化,看似虚幻,实则深邃,且早与传统儒家文化融为一体,其精神品质可谓博大空厚,故能绵延千余年,至今犹存。思考神仙文化,应有独特的视角,还得结合郴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8.
明清神魔与历史演义小说中,神仙传授法宝、兵器,是神仙介入凡俗世事的具体体现。“神授宝物”有三种方式;师徒关系多呈现“性别同性对应”;“箭垛人物”王禅老祖的异名、居所变化,是故事口头广泛流传痕迹。宝物功能限度、宝物互制互克和使用禁忌,也被广泛关注。“神授宝物”母题,来自印度古代史诗的母题,经由佛经文学传译进入中土。其偏重在神奇兵器的神仙授予,与道教影响的“天书神授”有关。在明清小说中呈现互动互补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9.
葛洪自然观是以“玄”、“道”和“一”为基本范畴,以“万物有灵论”为主要内容的神仙道教自然观,物类变化观是其神仙信仰和炼丹方术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葛洪继承发挥了魏晋之际流行的自然主义,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最终有可能成为超自然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神仙方术泛滥的时代。汉代人一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肯定,一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中去邀游;一面学经、解经,沉浸于繁缛冗长的经学束缚中,一面又奇思异想,创作出扑朔迷离、上天入地的神仙作品。在汉代经学与汉代神仙小说的纠葛交错中,可以透视出汉代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