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2.
美国非虚构小说的诞生,是骤变的大众社会政治、社会、科技文化背景使然。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小说形式,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于事实本身。它与新新闻主义实属同一文学类型,它们的共同点在质与量方面都绝对地超出了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对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和作家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核心在于,小说是不是只能虚构,或虚构是否是小说的本质属性。其实,关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否是虚构,不能由某一个理论家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一个作家来宣布,它是由文化语境和小说的历史共同决定的。对非虚构小说的命名,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  相似文献   

5.
“减法”和“加法”是汪曾祺小说结构艺术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手法。“减法”即留白手法,其效用在于形成含蓄蕴藉之美。“加法”是在故事主体之外,添加上大量看似与故事主体无关的部分,其功能在于深化主题,拓展境界。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但他又是"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知识分子,从他的作品——尤其是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看,中西文化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有时甚至是非常矛盾地杂糅在一起:作者的描写方法是中国式的、传统的,而人物的性观念(也是作者的观念)则是西方式的、反传统的。文章探讨了其背后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全程参与新中国建国三十年各种运动的作家汪曾祺(1920-1997)小说文本,梳理隐匿在大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小历史的蛛丝马跡,具体呈显存在于官方的历史文本与民间文学文本对于历史叙事无法避免的差异,因为历史从来不会只有一个版本。此外,透过"衰年变法"的汪曾祺新中国小说的文学展演,亦将揭示历来鲜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的"非典型"汪曾祺风格。  相似文献   

8.
京派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完成了对京派文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将文学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其自身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蜚声文坛,取得重要成就.汪曾祺众多小说作品的题材和内容选取都散发着原始质朴的人性光芒,人性之美共同构成了和谐美的世界.这种人性美的书写形式中蕴含着"散"的美学,小说中蕴含平淡隽永的风格和古朴明净的语言均体...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坛,“汪曾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研究者长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汪曾祺的小说通过“非欲望化”的叙事来疏离现当代历史对文学的整合、逼近人类真实存在,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汪曾祺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被整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一位文体学家,他的小说创作以最峻洁的体式表现最深远的意蕴,在语言的实践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其主要风格是清新明净的。而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可以发现他的小说在清晰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朦胧模糊的特质。文章通过时间的隐现、焦点的虚实、语言的焦虑三个方面,论述这种"模糊"状态的主要表现、成因,还有汪曾祺相应的处理方式,以更好地研究汪曾祺写作的文体操练过程及内部运行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各个情节之间是有关联的,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然也不可缺少偶然性因素,小说中常出现的"逆转"美学证实了它的作用。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安排一些偶然性因素来增强小说的美感,反映生活的神奇,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边缘的叙事立场,"博物"式的内容构成以及短小的形制、散淡的笔墨揭示出其创作与古代笔记存在内在联系,也成就其个性。他的小说回应时代命题、引领读者洞察历史人生,这既是对笔记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其时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都是强调其表现生活平淡恬静、和谐温馨的特征。这也确实符合作者对其小说的自述。由此出发,评论界多是注意其创作中正面表现上述内容的作品。但实际上。他有许多小说恰恰是从相反的方面着手的,即通过对生活中许多不如人意的残缺现象的描绘,激起读者对人生美好、温馨一面的期待和渴望,这些作品成为作者完整表达其人生观念与审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美国非虚构小说在上世纪中期的繁荣具有深厚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意识根源。科技创新在提升人类认识水平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革新了作家的认知观念和创作思想。认识危机的弥漫,怀疑意识的扩散,使作家放弃了虚构、解释和说教的传统,代之以真实事件来表达主题。而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具有双重意义:不但可加深对美国这一重要的学现象的研究,而且给我们提供了洋为中用,以史为鉴的依据,有助于我们探讨国内目前纪实性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无奈和悲凉,所以他的小说总有一点淡淡的忧郁,尤其是他后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蕴藏着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不那么张扬,而是含蓄的,具体表现为命运悲剧、人性悲剧和伦理悲剧。他借人物的遭遇表现人生的悲凉,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他的悲剧精神不是表现为与命运的斗争与反抗,而是表现为对弱者的悲悯与同情,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悲情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种自然的、随意的原始状态,他用简单、朴质的语言,展现了平凡自然的生活场景。而这种平凡自然的背后,却深藏着丰富的艺术韵味与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 ,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 ,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 ,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 ,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20.
周霞 《林区教学》2011,(4):28-30
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在新的中国语境下,以全新面貌崛起,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对促进我国纪实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介绍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入手,并从译介、内容、创作、命名、写作手法上的影响分析非虚构小说对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的影响,希望进一步发掘出这一文学新生态的文体建构原则、创作原则和独特价值,以期为纪实性作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