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5):84-88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合词中独特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后形成一种固定的词语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它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在表意时只有一个语素表意,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用来补足音节。由于偏义复词中一个语素意义的消逝,人们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文章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1]的检索研究,梳理了偏义复词“缓急”的词义演变过程,分析了这类偏义复词语序确立的影响因素,探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并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交际应用和语言内部四个角度总结了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古代汉语中存在这一独特词汇现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李楠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3)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的一种非常特别的词汇,在古今汉语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较之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不仅在偏向语义上呈现出明确性的特征,同时在语素次序上表现出固定性.文章通过对偏义复词概述,比较古今偏义复词的差异,从而分析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偏向语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现象,合成词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本文从认知完形、认知域和认知突显角度解释了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现象。通过这些要素对汉语偏义复词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一是认知完形原则促成了偏义复词相近或相反词素的结合;二是偏义复词的认知突显是动态发展,这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焦一和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8-113
在现代汉语中,"简直"是一个很常见的副词。但对于其语义来源和现代汉语中的语义,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自古以来各个时代的相关语料,从"简直"的初始意义入手,试图分析出这一副词语义的来源,并进一步明确"简直"在今天所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8.
刘道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6):24-26
好恶偏义复词是偏义复词中一个特殊的类,它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从人类的情感认知来说,这两个语素所表达的事物或概念往往有好坏美丑之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总是倾向于好的美的事物,可是这类词的语义却总是指向恶的丑的一面。从表面上看,这类词的语义指向与人类的情感认知是相矛盾的,其实在深层,由于语言拜物教的原因,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10.
施玲丽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2)
本文考察“话说”语义演变过程,认为其从表示“行为义”的实在动词发展为句首发语词,并进而虚化为话语标记,并且其语义演变过程中存在主观性不断增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姜礼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66-70
"国家"从西周时期开始并列连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词汇化中间状态,西汉时期完成词汇化。同时期,出现邦国、家邦、家国等同义共用的情况,但最后仅"国家"成词,文章认为这是语言、认知、文化等多层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大量媒体的现实语料为基础,对部分"XX门"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XX门"表达中,"门"的语义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16.
钟明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
表示战胜了对方即胜和被对方打败了即败的意义,上古汉语形成一个反义语义场,战胜了对方之义主要用克、捷、胜、败0等词,被对方打败了之义主要用负、败、败绩、北等词;发展到中古汉语,先后增加了输和赢等;发展到近代汉语,又先后增加了失败和胜利等。 相似文献
17.
对古语词“厝”本义的不同见解,可将“厝”归为表“磨刀石”的形声字和表“房屋挂干腊肉”的会意字。根据李如龙提出的方言特征词理论,并结合部件分析法和福建当地人文历史,我们可以将闽方言特征词“厝”的语义从古语词义项演变归纳为两种轨迹。 相似文献
18.
李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1):76-79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历代的文人贤达或多或少地记录下了“打”的演变痕迹。从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打”字词义的继承与变异,其词义继承的原因在于客观现实和“打”字自身词性,而其变异的原因在于社会因素和语言内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